当前位置: 首页 质量监控 本科质量报告 正文
内蒙古大学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日期:2018-11-08浏览:

内蒙古大学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内蒙古大学创建于1957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创立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布局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特殊区域定位。建校伊始,就确立了内蒙古大学要教学科研并重,注重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注重基础学科研究,注重办学质量,形成良好校风学风,力争在全国达到一定高度与水平,成为自治区最高学府和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繁荣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的双重任务基本办学方针。1978年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被批准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教育部共建大学,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高校,201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中西部一省一校重点支持建设高校、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率先进入双一流重点支持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合建高校。

经过61年的发展,学校现已成为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大学,蒙古学和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学科群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一批重点建设学科也正在迅速发展。学校现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8个自治区重点学科、8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另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二级学科,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另有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其中工程硕士含7个工程领域);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部省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38个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和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0个本科专业,4个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西部卓越基层法律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自治区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学校。

建校61年来,内蒙古大学遵循双重任务基本办学方针,践行求真务实的校训,弘扬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内大精神,形成了团结、严谨、求实、奋进的优良校风和立足边疆、面向全国、育人为本、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建校以来,培养各类人才近12万人,许多毕业生已成长为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高级领导干部、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和各行业的骨干力量,有4人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以来,内蒙古大学致力于建设优质资源,吸引优质生源,提供优质服务,给予优质培养,不断巩固和加强本科教学的优质品牌。新时期以来,学校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通识教育、成长成才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办学定位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双重任务基本办学方针,加快推进民族特色地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大学建设,成为我国北部边疆地区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技研究、高质量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引领先进思想文化,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边疆发展稳定,成为城市智慧的心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引领先进文化的先锋,到建校百年时达到世界一流大学办学水平。

(二)专业设置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90个,其中国家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6个、自治区品牌专业48个,蒙古语授课专业10个;分属11个学科门类,包括哲学1个、经济学4个、法学5个、教育学1个、文学8个、历史学3个、理学13个、工学22个、农学1个、管理学13个、艺术学19个。

2017—2018学年,学校有67个专业招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因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隔年招生而2018年没有招生。根据教发函〔201572号文件,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独立设置为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表演、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表演、雕塑、动画、绘画、美术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艺术设计学、中国画、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文化产业管理等16个专业在内蒙古艺术学院招生;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2个专业在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招生。戏剧影视文学等1个专业没有招生。考古学、轨道交通信号、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3个专业拟于2019年开始招生。

(三)在校生情况

2017—2018学年,学校共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1911名(不含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鄂尔多斯学院、满洲里学院,下同),其中博士研究生612名,硕士研究生5175名,本科生13671名,专科生1882名,预科生179名,留学生392名(其中本科生141名、硕士研究生180名,博士研究生71名),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62.39%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通过加强生源基地建设,举办校园开放日等活动,在中国教育在线、阳光高考(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中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网、内蒙古招生考试信息网等主流媒体网站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以及赴区内外部分重点中学宣讲内蒙古大学办学目标定位、优势和特色、招生政策等途径,吸引各地优质生源,生源结构更加合理,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

2018年,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共录取本科生3457人,其中区外招生1152人,区内招生2305人,区外生源占33.32%;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学生1110人,占32.11%,中学阶段用蒙古语授课学生665人,占19.24%

自治区内普通文科平均分超出本科一批控制线58.8分,普通理科平均分超出本科一批控制线78.4分,蒙授文科平均分超出本科一批控制线77分,蒙授理科平均分超出本科一批控制线125.2分;区内考生第一志愿专业录取率100%;新生报到率98.44 %

二、师资队伍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1. 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和举措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规划,采取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大力增强学校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教师引进的学历标准和职称晋升的学术标准等有效措施,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从以硕士为主到以博士为主”“从优秀博士到高端人才的历史性转变。

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合建高校,为学校落实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学校设立了内蒙古大学双一流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项目2018年投入项目建设经费1500万元,其中1350万元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引进骏马计划学科带头人2人,引进学术骨干8人、青年英才30人;150万元用于教师在职进修、提升学历及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学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全面实行《内蒙古大学骏马计划岗位实施暂行办法》,在学校重点建设学科、优势特色学科、新兴与交叉学科设立骏马计划岗位,实行年薪制加聘期考核的岗位管理模式;与骏马计划相衔接,新修订了《内蒙古大学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办法》。学校制定了《内蒙古大学研究生助教岗位设置与管理暂行办法》,发挥了研究生助教对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经过持续建设,学校基本形成了以职业道德、业务水平、成果质量和学术贡献为指标的教学科研人员综合评价体系,人才待遇大幅提升,应对国际化人才竞争的能力明显增强。师资队伍高质量壮大,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层次和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师资队伍由硕士为主型向博士为主型的转变,在学校主要学科领域形成由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组成的、有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支撑的创新团队,承担重大项目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核心力量。

学校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思政队伍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组成。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8%(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高于全校平均水平)。学校党务工作人员和辅导员共208人,其中辅导员118人。

2. 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2018年,学校现有教职工1950人,其中专任教师1237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人员为661人(其中教授238人,副教授423人),占53.43%;讲师570人,占46.08%;助教6人,占0.49%。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108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7.71%(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9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4.51%,其中校本部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7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43%)。在年龄结构方面,35岁以下教师210人,占16.98%3645岁教师545人,占44.06%46岁以上教师482人,占38.97%。在学缘结构中,具有外校学缘的教师83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7.83%

学校现有从事实验教学、实验技术和实验管理的人员378人,其中高级职称198人,占52.38%;中级职称150人,占39.68%;具有博士学位的200人,占52.91%;硕士学位的107人,占28.31%;年龄在45岁以下的232人,占61.38%

截至2017年,学校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讲座教授1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人选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1人,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人选90人,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48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1人,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8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8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奖26人,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奖10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8人,自治区级教坛新秀奖17人;有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研究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3个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创新团队,14个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24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个团队获得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 生师比

2018年,学校专任教师为1237人,外聘教师为296人。折合教师总数为1385人,折合在校生总数为25894.5人,生师比为18.701

4. 教授承担本科生课程情况

学校一贯坚持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2017-2018学年,应授课教授194名,实际授课183名,占94.33%。全年学校共开设课程2345门、4629门次,其中教授授课562门次,占总开课门次数的12.14%;教授平均授课超过100学时。

(二)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不断完善教学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逐年加大教学经费投入,严格教学经费使用管理,提高教学经费使用效益。2017年,共安排本科专项教学经费1538.40万元、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516.67万元、本科实验专项经费128.55万元、本科实习专项经费109.79万元,生均值分别为1125.30元、1109.41元、94.03元、80.31元,保障了本科教学的正常运行和各级各类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基础设施

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为25210个,百生座位数为115.06个;本科教学实验室117个(理工科实验室94个,文科实验室23个),实验室面积为68622.03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为3.13平方米;图书馆2个,总建筑面积为43522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333.73万册,电子图书与期刊547.48万种,生均纸质图书128.88册,生均年进书量5.80册;学校现有体育运动场8块、体育馆2个,体育教学场馆124个。运动场馆面积94275平方米,其中室外面积69886平方米、室内面积24389平方米。共有2个标准化操场,体育馆建筑面积为24008万平方米;教学用计算机台数为7249台,百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为33.08台,设备利用率100%,充分满足了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学校占地面积1405455.87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64.14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343918.4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5.70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为192754.53平方米,生均宿舍面积8.80平方米;学生食堂面积为27874平方米,生均食堂面积为1.27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资产值为80553.72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3.11万元,年度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7016.38万元,新增教学科研仪器所占比例为9.54%,较好地满足了学校教学、科研、行政办公和生活的需要。上述指标全部达到教育部办学条件指标要求。

学校信息化建设紧密围绕聚焦内涵发展、加快双一流部区合建的建设目标任务,以服务为宗旨、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全方位支持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不断提升以师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综合服务能力。已经建成安全、稳定、高效、便捷的校园有线、无线网络,实现了学校各校区的网络全覆盖,2018年校园网出口带宽达到14Gbps;校园信息化正逐步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管理服务和校园生活等各方面深度融合,并逐步由数字化校园建设向智慧化校园建设过渡。为适应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教学资源中心等平台和系统不断升级完善;学校大力推进在线学习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建设,实现了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与教务管理系统的全方位对接,为教师开设课程站点、发布和分享课程资源、在班级或全校范围内进行互动交流,延展学生在课堂时空外的学习和体验提供了条件。目前,学校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拥有3500余门、容量为700GB的开放课程教学资源和28门容量为650GB的自建开放课程资源。

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需求,提高管理质量,学校对2009版教务管理系统进行了升级,部署了Web服务器3台、数据服库务器1台、数据库高速缓冲服务器1台、负载均衡服务器2台,完成数据迁移百万余条,新增大量定制功能,提高了教务管理系统业务处理能力及效率。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要求,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深化以学生为中心,学++创新实践体验三元支撑的新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教师教学模式改革、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启动2019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执行课程准入制度、教学大纲核准、备案与公开发布制度和教案评价制度,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专业建设

坚持把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把专业建设作为立校之本。按照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以及建设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示范引领基地的要求,大力加强专业建设。深入推进协同育人,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工科,探索创新与产业导向的工程教育新范式。

2018年新增考古学、数理基础科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3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达到90个,形成了文理并重、理工协同、基础与应用协调发展,门类比较齐全、布局结构较为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综合型本科专业结构体系。文物与博物馆学、金融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工程管理、舞蹈表演、戏剧影视文学6个专业获批学士学位授予权;网络与新媒体、物流管理2个专业申报新增专业。开设13个双学士学位专业,共录取1456名学生。面向新工科的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育与平台构建、面向区域新经济的软件工程专业升级探索与实践2个项目获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认定。

(三)课程建设

2018年,学校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根据教育部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立项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10门、立项建设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项目9门,投入经费168万元;申报自治区在线开放课8门。加强通识教育,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业基础》列为通识教育必修课;立项建设第五批、第六批35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使课程总量达到213门,投入经费426万元。2017-2018学年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程188门、371门次,学生选课26157人次;开设在线通识教育选修课程15门、31门次,学生选课4961人次。

学校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7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级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建设工程精彩一课”1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87门,校级精品课程119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5门、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4门,校级双语课程28门。

2017-2018学年,学校共开设课程2345门,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82门,通识教育选修课188门,专业必修课961门,专业选修课932门。

(四)教材建设

学校一贯重视优秀教材的开发和使用,要求教材选用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坚持质量标准,优先选用国家级重点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以及各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学校全面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工作,制定印发了《中共内蒙古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工作的通知》,凡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相关的课程,须统一使用国家组织编写并出版的马工程重点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须使用中宣部、教育部修订的2018版新教材。各学院教授委员会对教材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教学上的适用性等进行审核,提出使用意见,各学院党总支对本学院教材选用进行政治把关,对本学院引进教材选用负总责,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

学校对各门课程选用的教材进行严格审核,加强教材使用效果的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2017-2018学年学校全日制本科教学选用教材总数为1058种,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19种,各类规划教材470种,境外原版教材19种。20184部教材获得全国大中专院校蒙古文教材编译出版选题推荐立项。

(五)课堂教学

学校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制定实施《中共内蒙古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课堂教学建设的实施意见》。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和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人才培养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提高课堂教学建设责任意识,严格课堂教学纪律,加强课堂教学研究,规范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法制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校成立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常务副组长、教务处和研究生院等相关部门及学院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课堂建设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校院两级党政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对课堂教学建设和管理全面负责。任课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一岗双责责任人,承担课堂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体责任。学校切实把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

2017-2018学年,共开设理论课教学课堂4250个,其中在线理论课堂72个(31个通识教育选修课课堂、41个通识教育必修课课堂),校内理论课堂4178个。校内理论课堂中,小于等于29人课堂729个,占总课堂数的17.45%30—79人的课堂2953个,占总课堂数的70.68%80—119人的课堂388个,占总课堂数的9.29%;大于120人的课堂108个(其中通识教育课有58个),占总课堂数的2.58%

(六)实践教学

学校不断完善以贯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主线,以课内与课外相互衔接、校内与校外相互补充为途径,以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实践训练和创新实践训练为层次,以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为平台,以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与综合训练为内容的一条主线、两种途径、三个层次、四类平台、五项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2018年,学校共开设各种实验课程727门,其中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308门,课内含实验项目的课程419门。开设实验项目1233项,开出率为100%,其中验证性、演示性实验478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755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占开设实验项目的61.23%。全年承担实验教学442413人次数,完成实验教学1323031人时数,投入专项经费120万元用于实践教学运行补偿经费。2017-2018年,投入经费600万元建设和改造2个本科教学实验室;投入经费90万元立项建设校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9项,推荐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生态与环境实验教学中心获批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生物学野外综合实习示范基地”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校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1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58个。

(七)毕业论文(设计)

学校坚持教学科研相统一原则,促进教学与科研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多来源于指导教师承担的国家级、自治区级科研项目以及社会生产实践等。学生自二年级起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或设计课题,并围绕课题查找、搜集文献资料,了解把握研究现状,设计研究技术路线,形成研究思路,选择研究方法,开展实验研究,分析研究数据,按照学校的规范要求撰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厉查处高等学校学位论文买卖、代写行为的通知》要求,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切实加强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要求学院按计划填报课题目录、选题表、指导计划书、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记录、指导教师意见表、评阅意见表、答辩安排、答辩意见表、答辩记录单、成绩一览表等11张表格;强化指导教师责任,加强对论文研究和撰写过程的指导;严格实行论文查重制度;对毕业论文(设计)存在抄袭、篡改、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的,给予留校查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学籍处分;公布了我校学位论文买卖、代写行为监督举报电话和邮箱,坚决防止抄袭、伪造、篡改、代写、买卖毕业论文等违纪问题,确保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质量。继续利用大学生论文管理系统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进行100%检测,共检测毕业论文6251篇,其中主修专业毕业论文4982篇,双学士学位专业毕业论文1269篇,共通过6201篇,通过率为99.20%。坚持优秀毕业论文评选制度,2018年共评选出优秀论文105篇。

(八)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内蒙古自治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内政办字〔2015229号),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真知识、发现真问题、开展真研究以及提出真见解等能力,特别是在创新创业项目指导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整合知识、内化知识、运用知识以及自我学习,培养持续搜寻、发现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学生的创新潜力得到了激发,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学校获批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后,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关键环节上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坚持强化关键领域、优化资源配置、凸显示范引领,以深化课程、师资等重点领域改革为主线,深化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力打造一批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开展一批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发掘一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优秀学生团队、进一步落实《内蒙古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主要任务。成立内蒙古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统筹推进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学校获批成为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一是着力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完善由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四类课程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打造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新生研讨课(1学分)、职业生涯规划(1学分)、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1学分)、创业基础(2学分)、 4门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程。投入12万元分批立项持续建设了创业投资与创业管理、管理思想与管理创新、信息检索与创新能力、桥梁文化与创新、创新与创业管理、人工智能与创新应用等6门线下创新创业教育校内精品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每门课程2学分;2017-2018学年开设了创业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创业学、创新社会学、创新实验、国际企业管理比较与创新、媒体视听节目策划与创新等8门课程,学生选课348人次。

二是着力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学校建立健全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业绩考核制度,将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业绩与教学、科研同等对待,并将其作为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严格执行《内蒙古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导师管理暂行办法》《内蒙古大学选派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导师管理,积极推动校内外导师合作进行课程开发、学科竞赛指导,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团队。2017年,6名创新创业导师成为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首批入库导师。20182名校内导师和4名校外导师组建了创业投资与创业管理课程团队,进行课程开发并承担64学时的授课任务;9名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导师承担了第四届互联网+”的指导教师和训练营、项目路演、赛前指导工作;30名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导师提供了课题研究与指导意向。

学校面向本校教师和创业指导人员积极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能力。2018年,投入经费3万元聘请创新创业教育资深专家担任主讲教师,开展内蒙古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专题教学能力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创业六段论与创业基础课程设计”“创业学基本理论与创业实践指导等,有126名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专兼职导师及相关专业导师参加了培训。学校邀请著名创新创业教育专家为学校30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指导教师进行大赛政策解读和项目指导培训;邀请学堂在线资深专家为学校26名教师进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进行培训;邀请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负责人、北京润尼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技术专家为学校30名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团队成员进行项目建设培训。2018年,学校共组织教师参加全国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45人次。

三是着力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学校主动联系政府农业和扶贫工作部门,摸清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需求,认真研究制定方案,依托学科专业、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学生社团等组建21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团队,组织总计126名学生赴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开展相关活动,接受思想洗礼、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实践能力,用创新创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扶贫。

四是持续实施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8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1项,参与学生218人,投入经费159.2万元;获批内蒙古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66项,参与学生280人,投入经费34万元;立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472项,参与学生2000人,学生参与项目的比例达到58.88%,预计投入经费234.1万元。截至2017年底,学校累计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30项,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32项,立项建设校级项目2929项,经费总投入2242.66万元。2017年,4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果入选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并参加展示。本届年会共有56所高校获得76个学生奖项,学校美课-O2O在线教育门户被评为最佳创意项目、基于FPGA的疲劳驾驶监测系统的研究获全国大学生创新方法应用大赛学生组一等奖

五是设立了创新创业奖学金,用于奖励在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取得优秀成果的学生团队,以及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组织和实施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个人。2017年,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学金评出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53项,对73个项目团队进行奖励,发放创新创业奖学金10.1万元。

六是组织参加了2018年校级、自治区级、国家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有226个项目参赛,获得自治区级金奖2项(均为小组第一名)、银奖3项、铜奖4项、最具人气奖”1项,并获得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获得优秀组织奖。

七是学校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8项,与百度等8家公司共同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获批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双创教育实践研究专项课题10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8项。

2017年学校本科生取得的创新成果在国际、国内各类大学生课外学术重要赛事中获得奖励250项,其中国际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国家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27项、优秀奖7项;自治区特等奖2项、一等奖42项、二等奖57项、三等奖58项、优秀奖3项;本科生参与获批国家专利11件、软件著作权14件。2018年,学校本科生共发表学术论文168篇,其中SCI收录12篇,CSCD收录14篇,北大核心期刊收录47篇。涌现出了一批创新创业的优秀学生代表,化学化工学院白荣同学(国创项目参与学生)以第一作者在国际高水平期刊美国化学学会《应用材料与界面》(ACS  Applied Materials&InterfacesSCI一区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7.145)上发表学术论文。

(九)合作与交流

2017-2018学年共选派49名本科生赴国外参加交流学习,其中日本13名、蒙古国18名、俄罗斯14名、韩国4名;选派9名本科生到台湾参加第七届孔子行脚两岸四地贫困地区中学支教活动,组织台湾师范大学11名师生到呼和浩特市和林二中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支教活动。进一步深化与北京大学手拉手学习活动的项目合作,不断拓展学生第二校园经历。全年共选派96名本科生到北京大学插班学习;选派8名本科生到南开大学插班学习。

(十)教学改革与建设

1. 统筹推进课程育人

学校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统筹推进课程育人,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制定实施《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办法》,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实施旗帜.领航教学实践创新计划,根据各门课程的不同特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入思政课理论课堂;按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改革,把实践教学环节纳入教学过程,将社团建设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系,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针对性,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5年以来,在研究认识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反思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持续不断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实践,特别是系统总结学校长期以来坚持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成功经验基础上,学校确立了本科生以学生为中心,学++创新实践体验三元支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和发挥学生在成长成才中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着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进取成才、正确有效指导要求、创新实践体验在人才培养中的支撑作用。加强成长成才教育,使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开发自身潜能、明确自身学习进步具体期望、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实践进步方法。改革教师教学方式,采用新的方式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加强通识教育和跨学科教育,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学生创新实践体验,改革学业评价办法,加强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资源条件建设,完善教学保障等,努力建设营造一个适应时代社会新发展、科学有效、富有内蒙古大学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和优良成长成才环境,通过学生自主进取实现多类型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

一是加强了学生成长成才教育,将《大学生成长教育》和《新生研讨课》作为必修环节和课程列入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荐《优秀大学生成长手册》《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为学生和教师必读书目,组织学生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学习讨论,反思学习生活习惯、学习从失败中获益、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规划人生发展方向。开设新生研讨课,使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和团队学习,在主动参与和充分交流中体验学术活动的一般过程,初步了解科学发现和知识产生的方法与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学术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是深化了教师教学模式改革。组织教师教学模式改革课程经验交流会,不断提高广大师生对教学模式改革重要性和方法论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改革了学生学业综合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将学生学习的过程考核分为课程作业(包括课后作业、课程论文、读书报告等)、讨论课、合作性学习、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五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的学习成绩单独评定(其中课程作业占课程成绩的15%、讨论课占课程成绩的10%、合作性学习占课程成绩的5%、期中考试占课程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课程成绩的50%)。2017-2018学年共有84门、110门次主干核心课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参与教师453人次,参与学生5010人次。学校对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在教师教学工作量核算、教学改革立项、教师岗位津贴核拨、教师职称评定及各种教学项目申报和评奖评优中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3. 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与教学研究

获批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人、教坛新秀1人、教学团队1个。获批自治区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4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获批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年度课题25项,其中艺术和体育专项4项。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获批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学试点项目。组织3批教师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示范教材培训,参加培训教师15人次,其中在线参加培训12人次。

截至2018年,除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外,学校有国家级、自治区级、校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分别为39项、177项、263项,经费总投入1948.20万元。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继续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工作

为有效落实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各项整改工作任务,按照《内蒙古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方案》,紧紧抓住评估反映出来的根本问题和关键问题,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核心地位,围绕审核评估五个度,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更新教育理念为先导,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教学条件建设为保障,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关注学生成长成才,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办学特色,使学校在双一流建设中确立新方位新坐标,取得新突破新成效,整体办学实力显著提升。

(二)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学校党政领导班子一贯重视对本科教学组织领导,不断完善由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院系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成立了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常务副组长的课堂建设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校长任副组长、学校其他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为成员的统一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工作领导小组等,确保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体现以教学为中心,优先保障本科教学工作。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多次研究本科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及时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学校严格执行每年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确保优秀教师进入教学一线;完善教学名师评选表彰制度,重点表彰在教学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

(三)严格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围绕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师德师风、课堂教学秩序、实习实践、毕业论文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题研究,狠抓落实。制定印发《中共内蒙古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课堂教学建设的实施意见》,提高课堂教学责任意识,加强课堂教学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制定实施《中共内蒙古大学委员会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内蒙古大学2018年度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方案》,制定《内蒙古大学师德考核实施办法》;严格审核外聘教师资质条件,将思想政治考核列为教师聘用的重要环节。进一步强化教学基础地位,制定《内蒙古大学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管理办法》《内蒙古大学教学奖实施细则》。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印发《关于做好2019届毕业生重修等课程安排的通知》,自2019届毕业生开始,取消专门为毕业生组织的重修考试。修订《内蒙古大学学生管理规定》,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对学生入学资格复查、转专业转学、学生学术道德、成绩管理、学历学位证书管理等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加强课堂教学纪律管理,召开专门会议,分析研究课堂纪律存在的问题,对课堂教学纪律和学生学习纪律做出具体部署。修订《内蒙古大学教学督导室工作条例》,对督导室督察范围、督导方式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修订《内蒙古大学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规程》,规范教师教学行为。

(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 学校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

学校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坚持以生为本、系统建构、过程控制、质量监测、信息反馈、持续改进的原则,形成了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监测和过程控制为手段,以是否符合质量标准为评价尺度,以信息反馈、持续改进、多元激励为重点,以质量持续提升为落脚点的目标定位、决策执行、监控评价、信息反馈、持续改进、质量提升教学质量保障模式,构建了由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质量保障组织机构人员等为核心要素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 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制度建设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加强并不断完善由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院系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院教授委员会、教学督导员、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为本科教学质量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教学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由党委集体决策,校长负责组织贯彻执行。教务处在教学管理中起主导作用、负主要责任。院系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教学工作。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院教授委员会负责分级审议、评定、评审本科教学中学术性事务,并对本科教学管理、改革和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督导室负责日常教学督导,检查日常教学秩序,反馈日常教学问题与不足并督促解决。其他职能部门根据本科教学需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于本科教学。

3. 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队伍建设,增加教学质量管理人员,优化教学质量管理队伍结构。加强学院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将教学质量监控和改进工作真正落到教学一线。加强教学督导队伍建设,修订了《内蒙古大学教学督导室工作条例》,实现教学督导全过程、全方位监测。

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管理队伍由校党委书记、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教学管理人员、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管理人员,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分管教学副院长、教学科研办公室主任、教学秘书及相关机构人员组成。学校现有各类教学管理人员149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人员为43人,占28.86%,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为106人,占71.14%。学校教学管理队伍在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能够满足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要求学校聘请15名教学经验丰富、热心教学督导工作、为人公正、工作责任心强、具有高级职称的退休教师担任教学督导员。学校学术委员会设有由9人组成的教学委员会;设有由148人组成的20个学院教授委员会。

(五)质量监控与质量改进

加强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统筹规划。加强对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和质量监控工作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自我评估、专业评估、专业认证、课程评估、学生评教、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调查、质量监控、教学督导等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和教学督导室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部委员会、教授委员会教学评价的功能。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本科教学日常检查,建立和不断完善日常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一是完善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和巡考制度。2017—2018学年,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182人次听课780门次,校领导巡考38次,处级干部巡视202次,学院领导巡考3299场次。二是加强日常教学督导。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督导队伍,对日常教学工作和各种专项工作进行检查和督导,定期发布教学督查报告;2017—2018学年,教学督导室随机听课40门、抽查试卷104本、召开学生座谈会14场。督导室通过听课看课、抽查试卷和毕业论文、巡考、组织座谈会等形式及时了解日常教学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撰写和发布《教学督导报告》,督促学校有关部门、相关学院、教师及时整改、解决问题或弥补不足。三是加强日常教学检查。每学期开学第一周,教务处组织安排开学教学检查,发现教学组织安排上的问题,及时调整解决;春季学期第十一周组织各教学单位对全校本科课程学生到课情况进行抽查,学生所在学院对旷课的学生进行了批评教育,第12周组织进行了春季学期教学检查,教学督导组对全校本科课程学生到课情况进行了常规检查。四是每学期开学初组织召开全校教学管理工作会议,听取和了解学院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及时解决;向学院反馈领导干部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督促学院研究解决。五是连续开展学生评价教学,进一步优化学生评价教学体系。根据《关于内蒙古大学学生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的研究报告》,完成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学生评价指标体系修订工作,于2018年正式启用新的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学生评价指标体系。2017-2018学年共评价教师3550人次,参评学生225468人次,参与率为96.72%,课堂教学效果评估平均成绩为98.06。对评估得分较低学生意见较大的教师,学院帮助教师查明情况,分析原因,改进教学。学校将教学检查结果、教学评价结果作为核拨学院岗位津贴总额、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奖评优和个人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

(六)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利用

学校历来严格组织开展《高等教育基层教育统计报表》《高等学校实验室信息统计系统》以及其他高等教育相关统计报表的填报工作,对影响学校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各项核心指标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和分析。2017年采用教育部评估中心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3.0版系统进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工作,制定了《内蒙古大学2017年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工作方案》,开展了数据采集工作培训,解读了各项数据的准确内涵,组织本科教学单位和相关部门共同填报了2017年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形成了《内蒙古大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编印了《内蒙古大学2017年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手册,召开了校长专题会议总结分析基本状态数据特别是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对即将突破预警标准的指标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提出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

(七)评估制度

建立自我评估制度。加强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检测,规范本科教学年度质量报告制度。建立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相适应的四年一次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前,采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组织开展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工作,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把脉诊断,查找存在的注意问题和不足,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习满意度

学校一直坚持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不断深化学分制改革,完善学生选课制度、转专业制度、修读双学士学位专业制度,扩大学生专业、课程学习自主权。学校将学生成长成才教育列入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青年之声、旗帜网站、宣传栏、展板、校园LED屏幕等各种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学风教育。改革了学生学业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建立了多节点、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近三年问卷调查显示,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满意度高,2017 届本科毕业生对内蒙古大学的综合满意度为95.2%。抽样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良好,普遍满意度为100%87%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与其他高校毕业生相比表现突出。

(二)本科生毕业率

2018年,学校应毕业本科生3347名,准予毕业3125名,毕业率为93.37%;授予学士学位3107名,学位授予率为99.42%;授予双学士学位888人,占应毕业学生的26.53%

(三)大学英语过级率

除外语类专业、蒙古语授课专业、艺术类专业外,学校共有2018届毕业生2650人,其中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有2192人,通过率为82.72%;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有832人,通过率为31.40%。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均有大幅提升。

(四)攻读研究生

2018届毕业生中有886人攻读硕士研究生,其中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378人,各专业平均升研率为28.40%,其中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班平均升研率为69.14%,数理学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物理学方向)升研率为80.65%。升研质量明显提高,其中升入“985工程高校281人,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70人。

(五)毕业生就业

2018年全校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8.82%。从本科生的主要毕业流向上分析,研究生升学857人,占27.42%;出国67人(其中出国留学29人),占2.14%;国有企业就业356人,占11.39%;其他企业就业781人,占24.99%;行政事业单位166人,占5.31%;各类基层项目就业124人,占3.97%;部队就业82人,占2.62%;灵活就业29人,占0.93%;自主创业3人,占0.10%

六、民族高等教育

学校现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国家重点学科1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门史、中国少数民族史自治区重点学科3个,民族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艺学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3个;蒙古语言文学、新闻学、编辑出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旅游管理、历史学、民族学、法学、日语、社会工作10个蒙古语授课本科专业,文、理科3个民族预科班。蒙古语言文学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蒙古语言文学、民族学、编辑出版学、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法学、音乐学、日语8个自治区品牌专业;蒙古语言文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蒙古语言文学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蒙古语言文学双学士学位专业1个,蒙古语言文学专业被确立为自治区级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目前,学校有少数民族教学科研人员395人,占教学科研人员总数的36.57%,其中专任教师33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人员187人,占55.82%;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43人,占72.54%;在学校175名博士研究生导师中,有少数民族63人,占36.00%;在779名硕士研究生导师中,有少数民族292人,占37.48%。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4个,自治区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

2018年,学校招收本科生3457人,其中少数民族1110人,占本科招生总数的32.11%;高中阶段蒙古语授课生665人,占本科招生总数的19.24%,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始终保持在学生总数的1/3左右,中学阶段用蒙古语授课的生源比例保持在20%左右。少数民族生源质量稳步提高,蒙授文科录取平均分超本科一批控制线77分,蒙授理科录取平均分超本科一批控制线125.2分。

2018年,蒙古语授课专业学生毕业率为86.12%,学位授予率为98.61%,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为22.31%,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通过率为3.10%,初次就业率为66.3%,升研率为38.8%;本科专业民族预科生毕业率为93.61%,学位授予率为99.02%,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为59.02%,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通过率为14.15%,初次就业率为65.8%,升研率为10.9%

学校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条例》《自治区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蒙古语授课学生培养和创业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在优先重点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加强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2017年学校教务处被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并作为百名代表之一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七、特色发展

(一)高质量的民族高等教育

建校之初,学校就确立了双重任务办学基本方针。双重任务的核心是质量特色的相互融合。新时期,学校又确立了把内蒙古大学建设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高水平综合大学的办学方针。61年来,学校始终把民族高等教育放在优先重点发展的位置,密切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创新民族高等教育,颁布了《内蒙古大学关于加强民族教育的意见》,再次确定了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指导方针,制定了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为民族高等教育的长远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目前,学校民族高等教育已形成师资力量雄厚,并具有预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多种办学层次,以及蒙古语授课教育、蒙汉双语授课教育、民族预科教育、各专业直接招收高中阶段蒙古语授课学生等多种方式并举,由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专业共同承担培养蒙古族高层次优秀人才的教学体系,培养了大批视野开阔、放眼全国、放眼世界、具备现代科技文化素质、传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带动民族现代化的各类高素质创新型少数民族人才,为繁荣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维护边疆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民族高等教育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16项,在蒙古族聚居八省区的民族高等教育体系中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

学校不断优化蒙古语授课专业结构,推进民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高蒙古语授课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依托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国家重点学科举办的蒙古语言文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入选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成为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十星专业,引领了世界蒙古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依托蒙古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等学科在国内率先创办了蒙古语言文学专业文理综合班,为推动蒙古族语言文字信息化进程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要求,特别在蒙古语言文学专业开办了基里尔蒙古文方向,培养急需的从事中蒙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在蒙古语言文学基地带动和示范下,8个蒙古语授课专业成为自治区品牌专业,成功实践了一整套少数民族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了一大批蒙汉兼通的少数民族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突出地区特色,依托特色优势学科,实施精细化、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

建校伊始,学校就明确作为综合大学,首先要把教学和科学研究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无论教学还是科研,都要面向自治区实际内蒙古大学从一开始就要注重办学质量,不必盲目追求扩大规模,要形成良好学风校风,力争在全国达到一定高度与水平,成为自治区最高学府。新时期,学校提出建设优质资源,吸引优质生源,提供优质服务,给予优质培养,不断巩固和加强本科教学的优质品牌的本科教学要求。61年来,学校坚持教学科研相互结合促进,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依托优势特色学科,实施精细化、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

学校创新学科建设思路,紧密围绕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国家生态安全中的重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整合生物学、生态学、化学和环境科学学科力量,历经多年协同发展,形成了草原资源利用与北方生态安全学科群。积极依托重点学科群优势,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地、具有示范作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升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本科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截至2018年,先后建立了国家理科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本科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被批准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生物科学、生态学、化学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生命科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学野外综合实训基地地处大兴安岭、阴山山脉和燕山山地交汇处,生物物种多样性极其丰富,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成为首批国家级野外综合实习基地,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生物化学》和《普通生态学》两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普通生态学》还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大学素质教育精品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分子生物学》被评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神奇的蒙古高原》入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生态学》成为面向21世纪教材,《生态学实验及实习》成为国家级规划教材,《生物化学》(蒙文版)获得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生态与环境生物学的创建与发展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61年来,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优秀人才,他们中的一批已经成为国家及自治区草原生态、环境与畜牧业等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或学科骨干。一批批内蒙古大学相关专业毕业生成为国家相关领域的带头人、骨干和中坚,活跃在国内外相关科技教育领域。2018年,相关本科专业平均升研率为53.95%,其中国家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毕业生当年考取研究生比例达72.09%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措施

近年来,伴随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211工程省部共建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部区合建工作,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但还存在着不足和差距,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本科教学经费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等。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人才吸引力建设力度,以求贤若渴、惜才如命、三顾茅庐的精神,广揽海内外优秀人才,特别要加大学术领军人才、学术大师培养引进工作,大力实施《内蒙古大学骏马计划岗位实施暂行办法》《内蒙古大学学术人才引进办法》,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主动联系等措施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制订实施《内蒙古大学教师出国(境)研修管理办法》,充分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全额资助项目、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青年骨干教师项目、校际合作交流项目等渠道,加大教师在岗出国研修和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支持力度。支持教师到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定向攻读博士学位。

办学经费投入方面,完善本科教学经费保障机制。学校根据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的需要,将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和教学研究与改革经费全部足额纳入年度经费预算。在双一流一省一校等建设规划中设立本科教学建设项目专项经费,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卓越人才教育培育计划和协同与人行动计划等重大建设项目。

 

联系我们

    •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学西路235号     邮编:010021
    • 邮箱:jwc@imu.edu.cn
    • Copyright © 2015 内蒙古大学教务处 版权所有
    • 蒙ICP16002391号-1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