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审核评估 工作巡礼 正文
巡礼〡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聚焦“一流”、双核驱动、 三元融合、 四维一体——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发布日期:2024-07-03浏览: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成立于2007年,设有民族学、社会学和社会工作3个本科专业,民族学、社会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社会工作获批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基层教学组织,影视人类学实验室、社会工作实验室、民族心理学实验室、社会学虚拟仿真实验室4个本科教学实验室,现有专任教师31名,93.5%具有博士学位,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教授100%为本科生上课。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成立以来一直都非常重视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本位,突出保障教育教学中心地位,强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管理机制,激励教师倾心教学。十几年来,突出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的思想已深入人心,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重点带动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已成为全院的共识,重视教学、服务教学的良好局面已初步形成。

一、聚焦“一流”明方向,以“本”为本夯基础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聚焦两个“一流”:一流学科建设和一流专业建设,作为本科办学的航向标。

民族学学科是内蒙古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2007年,整合全校民族学相关资源,组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开启了系统性建设民族学学科新阶段。2017年,民族学学科入选自治区一流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评为B+档。2023年,入选自治区“一流拔尖培育学科”。

民族学专业2013年成为自治区品牌专业, 2020年成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社会学2022年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社会工作2022年成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始终明确本院的本科教育教学不一样的使命与责任,除了坚持以本为本的同时,要服务于一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需要,实现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的多项互动,此为聚焦“一流”的第一航向标

同时,学院致力于三个本科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解决的核心问题涵盖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构筑一流师资队伍、提升教学科研能力、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关键领域,对标对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推荐工作指导标准,此为聚焦“一流”的另一航向标

明确以民族学一流学科以及民族学、社会学、社会工作一流专业为本科办学方向。我们秉承以本为本的办学理念,通过强化核心课程和基础知识,夯实本科教育基础,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将课程设置作为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途径之一,相应课程设置学生不但能够系统地学习到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能够深度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浩渺广博与深邃精妙,进而增强对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院还通过有序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富有意义的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传承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不仅显著增强了团结协作的意识,更是极大程度地加深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和深刻认识。以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为媒介,主动担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责任。

二、党建引领聚合力,“一融双高”促发展

党建工作是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要保障,通过党建引领的实践,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展现了在双一流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果和发展方向。

学院注重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党建引领,增强全体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施“一融双高”发展战略,即将党建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党员带头,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推动学院的全面发展。

2023年,学院对党支部布局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将党支部建在系上,同时三位副院长兼任三个专业党支部书记,实现了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高效融合。

院党委以科学规划和系统布局为指导,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着力培育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一流学科。学院积极引导师生参与学科建设,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良的科研环境。党建工作成为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驱动力。

党建工作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为学院的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思想指导。学科建设的提升为学生提供了更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发展空间,党建工作则培养了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未来,学院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作为各项工作的聚合点,深化学院双一流建设,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学术基础、宽广知识视野和创新思维、胸怀社会的高层次人才,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立德树人为根本,课程思政润无声

学院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通过""带面策略,构建了党建引领下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学院2019年获批内蒙古大学首批课程思政试点示范学院,学院共有26门“课程思政”建设课程。其中全校通识教育课1门,民族学专业5门,社会学专业9门,社会工作专业11门。2023年学院有3门课程获批内蒙古大学课程思政标杆课程。

在建设过程中,学院制定整体规划,分层级分阶段落实;突出建设重点,分专业分课程实施;挖掘思政元素,突出“五爱一体”主线;完善制度机制,确保示范学院建设成效。“课程思政”的课程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满意度明显提高;依托“课程思政”示范学院基础获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基层教学组织研究内容得到进一步充实。

4c2bad9b1443fa5ad12f4d4ab7e91d8

学院已形成一支核心思政团队,打造了一批示范课程和课堂,树立了个人示范,积累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宝贵经验。其中多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示范课程,1名教师在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在自治区课程思政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三等奖,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精品思政项目1项,获批自治区党委宣传

部、自治区党委高校工委、自治区团委,全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名师工作室:李娟工作室。

学院积极推进课程思政,结合专业特色,精心设计课程内容,融入时事热点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举办主题讲座、社会实践、文化沙龙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平台,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创新潜能。

展望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课程思政,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a89b53b0a1552220fb02911923bf3f1

四、学习动力为内驱,实践赋能为外驱

学院始终思考如何发挥本科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大学生的潜能,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外驱力在他们的学业和个人发展中都扮演着关键角色。学院积极关注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驱力,同时适当地运用外驱力来激励学生。通过合理结合内驱力(学习动力)和外驱力(实践赋能),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业成就。

e43d0adaa3f69564aaf6a4aec171c2f

针对学生学习动力问题,基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大卫·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理论,针对学院445位在校生,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多种方法展开了专项调查。详细了解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在这一过程中,学院充分利用了本学院社会调查方法的优势,以直观形象地反映调查结构,详细呈现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学习外部动机和学校环境,为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同时也积极探索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并通过教学改革,形成学生个人兴趣领域,强化学生的创新内驱力。

   

除了学习动力这一学生主体的内驱力,学院还特别注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追求卓越学术成果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某种外部刺激及驱动,学院通过课程实践,专业实习实训、科研项目、实践周等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

我院从2016年以来,民族学、社会学、社会工作三个专业大二结束的暑假全员集中实习,民族学、社会学专业田野调查21天,社会工作专业去广东、上海、北京、成都等地的社会工作机构实习45天,学生的毕业论文大多来源于暑期集中实习。

 

 





  2023     年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聚焦学生需求,从以下几个维度多元提升学生能力与素质,尽可能拓宽学生视野。

 


   

2024年,随着AI对我们学习生活的影响,我院集中于该主题,与北京匠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内蒙古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基地开展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AI+”创新创业—实战训练营。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院不仅重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的结合,还特别强调了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馈。通过学生反馈、学习成果展示和教学过程监控,学院能够全面了解教学效果,并据此进行持续的教学改进。为此,学院开发了实习实践管理信息系统,有效提升了实习管理的效率和规范化水平,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使用体验,而且实现了实习资料从电子化到信息化的提升与转化。

学院还积极打造了一系列品牌活动,如在希望的田野上系列,这些活动包括田野调研经验分享、田野调查主题歌曲创作、田野摄影比赛等,旨在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学术交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术兴趣。

学院的实践教育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鼓励学生追求卓越,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广泛实践,学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道德情操的新时代好青年。

五、成长成才同关注,结果过程两相宜

教育教学涵盖教、学、育三个方面,是包括教师、学生、学校、家庭、社会诸多主体及各主体之间良性互动的系统工程,良好的教育教学是一个共同体,而这个共同体的内核就是学生,所以学院一直秉承以学生为中心,成长与成才并重,结果目标与过程目标并举的教学理念,不仅注重教与学,更注重育。

         《说文解字》中解释“育”字为:“养子使作善也。”就是要把孩子往善和好的方向去引导与培养。“育”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类似一个小孩子从母腹里出来的画像。

  “育”字另一解释是女子头饰下面有一个倒立的子宫,代表女性的孕育。


     高等教育具有“设计师”与“工匠”双重角色与身份,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是结果目标与过程目标的高度统一,在追求教会知识这个结果的过程中要完成“育”的更加重要的目标,而且过程目标比结果目标更重要,也就是说我们作为一个设计师的角色比工匠的角色更重要,学生的人格与意识培养更为重要。

 

在本科教育中,学院不仅致力于学生的学术成才,更重视学生的全面成人成长。本科阶段不仅是积累知识和完成学业的重要阶段,更是塑造个性和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学院强调成才与成人并重,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与此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结果意识和过程能力。

学院秉持“成才与成人并重”的教育理念,将学术成就与人格修养相统一,不仅注重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其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道德情操的新时代青年。

学院强调“结果与过程并举”的教育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鼓励学生追求卓越的学术成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验课程、科研项目、创新创业活动等实践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六、朋辈教育共成长,互帮互助暖校园

朋辈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理念。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朋辈教育强调学生间的互补性,每个人都可以在不同的领域或技能上成为他人的导师,形成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还提升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这种模式,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朋辈教育的理念深刻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即相互启迪、相互成就。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传递者和创造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朋辈教育强调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助,不仅促进了学术进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种教育方式使学生在互相支持和激励的过程中,获得全面的成长与发展,为他们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朋辈教育模式在学院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和深入实施。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兴趣小组和导师制度等多种形式的朋辈教育机制,学院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些小组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共同讨论学习问题、互相帮助解决难题的平台,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和学术讲座,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活动中学会如何与人协作、沟通和分享知识。

通过这些实践形式,学生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更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朋辈教育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团队合作精神。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学术进步,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学生所取得的成果,如获得的奖项、发表的论文等,不仅是对其个人能力的充分肯定,也是学校在朋辈育人工作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展示。这些实践经历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履历,还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彰显了学院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方面的卓越成效。

acac1bdd6732ad201caca3ec36f3c24

七、科研教学共生长,科教融合谱新篇

科研育人乃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载体,更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环节。高校作为国家基础研究的核心力量以及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必须心怀“国之大者”,深度思考国家之所想、急切回应国家之所急、精准应对国家之所需,为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的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为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大任的创新人才持续不断地作出卓越贡献。

要妥善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紧密跟随时事动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并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地秉持以“党建引领、科教融合”为目标,全力以赴地探索将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这三个方面实现融合发展的崭新路径。

在高等教育的广袤领域中,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成功地在高等学校的研究与教育教学之间架起了一座稳固的桥梁,实现了协调连接以及有力的支撑转化。他们将科学研究的前沿创新成果巧妙地有机融入教学之中,同时又以高质量的教学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通过组织丰富多样、形式各异的科研活动,耐心细致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全方位、多层次地提升其综合素养和科研素养。以关键问题和重大项目作为牵引,将“创新单元”充分融入“教学单元”,以“项目/问题”作为有效载体,开展能够唤起好奇、唤起主动学习与创新创造热情、贯通培养全过程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形成契合学生个人兴趣的领域,持续强化学生的创新内驱力。始终坚守“科教融合、学术育人”的理念,以一流的科学研究有力支撑一流的本科教学。让科教融合走进本科生的课堂,整合研究性教学和本科生科研,让学生如同学者一般进行研究,以“做研究”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扭转传统课堂只为学生提供单一认知经历(记忆和模仿)的不利局面,通过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认知经历来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跨界整合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一直以来,学院坚持“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的建设模式,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的丰富内容。围绕通用能力的培养,践行“科教融合、学术育人”的理念,将教师高质量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宝贵经验经过精心转化之后,巧妙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之中,增强教师的成就感,切实有效地化解教学和科研之间的矛盾,以及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之间存在的矛盾。

学院积极开展“土尔根河”系列学术活动,始终秉承“脚上沾满泥土,胸怀社会切实问题”的崇高学术精神,该活动目前系列讲座已经成功举办到了 194 期。在每一期的讲座中,都汇聚了众多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他们分享着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扇知识的新窗口,激发了学生们对于学术研究的浓厚兴趣和深入探索的热情。


学院通过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挑战杯、学生参加导师项目等多样方式,以及教师自身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前沿学术、领域时事引入课堂等手段深入推进科教融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研方法和技巧。

此外,学院精心开展了“菜鸟训练营”,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实践指导,助力学生提升质性研究方法,为他们未来的学术道路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三元融合聚焦点,服务社会为导向

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现设有民族学系、社会学系和社会工作系,民族学、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三个专业。学院致力于将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术进步的同时,能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双重发展。通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学院创立了基于“学生需求+社会需求+专业发展”三维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阶段性成果获得自治区教学成果奖。

如下图所示,该模式中学生需求、社会需求与专业发展组成了三角形结构。在图中,学生需求的满足有利于社会需求的满足,当两者汇聚之后会促进专业的发展,而专业的发展也会进一步反哺学生需求,提高学生的素质与综合能力。该成果将通过整合理论和实践,提供一种新的培养模式,旨在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工作者,既关注社会工作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又紧密联系社会和专业的实际需求,有助于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富有创新和实践导向的培养方法。

0519559a3735cf56e6a2f5dbb44bb94

 

    基于“学生需求+社会需求+专业发展”三维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鼓励参与性教学、建立定期的学生反馈机制解决学生需求;以建立合作项目、推行导师制、组织行业研讨会解决社会需求;以促进跨学科融合、开设实践导向课程、持续更新课程、推进理论与实务的双向融合解决专业发展问题,旨在重新构思和改进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和专业的发展趋势,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具有学生需求导向、社会需求结合、跨学科融合、实践能力培养、产学合作教育、创新教学方法等创新点,能够有效增强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提高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进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满足社会需求提供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相关成果的推广应用在提高学生素质、满足社会需求、推动专业发展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九、四维一体提质量,为党为国育人才

学院基于充分调研,结合本科生培养理念,构建了“研思博雅,躬行求索”四维一体的人才质量提升体系,据此实施了人才质量提升计划。

 “研思博雅,躬行求索”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计划以奥苏贝尔学习动机理论、Lizzio大学生成功的五感模型作为理论支持,结合调研中发现的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本科生的基本特点、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老师同学们提出的具体需求和建议,有针对性的设计而成。“研思博雅,躬行求索”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计划旨在提高本科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对学习知识的获得感,丰富本科生学习生活,提升学生应对风险、更好适应社会的能力。

1.研思堂

“研思”,取自于“夫为学者,研思精微,博通多识。”指做学问的人在琢磨、思考问题时要细致入微,并且知识要广博通达,付诸实践,长久地去追求更多、更大的成果。在这里指希望学生在学术研究和探索知识的道路上能够砥志钻研,博学广思。

高等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是同教育的前三个阶段即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不同之处,这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点。

通过开展以“研思堂”为题的系列讲座,举办不同类别的学术研究分享、学术讲座、学术技能培训等活动。结合本科生的特点,通过发布问卷星调查学生感兴趣的学术题材,借助学校的平台邀请专业领域的专家开展讲座活动,满足学生对学术知识的需求,激发学生好奇心。通过公众号、朋友圈等方式发布宣传海报、视频,通过网络的方式向学生宣传和推广此类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鼓励学生参加活动,鼓励学生形成追求知识,对学术知识刨根问底,乐于讨论学术问题的学术氛围。

通过研思堂学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学术研究能力,掌握基本的学术技能,进而逐渐培养学生成功的能力感。在学术氛围的激励下使学生明白学习“如何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欣赏学术文化,由此逐渐培养学生成功的学识感,使学生摆脱形式化、填鸭式的学习状态,变得更具有创新能力,善于思考,深度学习,精于研究,使学习更具有成就感和获得感,帮助高校培养更多人才,产出更多成果。

2.博雅苑

 “博雅”,来源于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一词。“博雅”的拉丁文(Artes liberales)原意是“适合自由人”,古希腊倡导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异。其所成就的,不是没有灵魂的专门家,而是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博雅苑”旨在全方位地培养新时代满足社会飞速发展变化的本科生,其培养重点在于全面提升本科生的能力素质,激励本科生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道路,对个人前景有更理性、更全面的规划。通过与同辈、前辈的交流,本科生可以拓宽自己获得更多支持的路径,更好实现个人发展。

有明确的目标的学生往往更有可能实现成功。通过博雅苑中关于学生升学、考取公务员、从事学生活动等经验分享会,向学生展示同辈或前辈经验,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设定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我提高内驱力。使学生更有目标地进行学习,提高制定个人目标的能力,系统地发展优势和才能,培养学生的目标感

3.躬行园

“躬行”,该词源自《论语·述而》,“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即通过亲身实践实行道德原则,最终目的在于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学院秉持着知行合一,统一理论知识和实际行动的理念,非常注重专业实习,建设校外基地,在实习前通过系统培训以及开展讲座,启动专业实习仪式。帮助学生们解决各个层面的后顾之忧,以饱满自信的态度进行实践实习,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也源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即指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亲自实践才行。民族学、社会学、社会工作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无论是田野调查还是社工实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都要深入实践,勤加思考,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思考现实问题。

通过开展与“研思堂”相辅相成的“躬行园”系列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更多更好的与实践相融合,在实践中大胆尝试,在实践中实现成长。躬行园的相关课程实践活动,旨在解决当前文科专业与实践融合较差的问题,和学生参与实践主动性较差的问题。借助学校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实习的机会,进而激发学生对进行学术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进行实地实践的能力。

由此,通过实践将对学术的好奇心转变为认知内驱力,使学生更主动地深耕于学术研究,着眼于知识本身,而非竞争性、成就导向的功利性社会文化的渴求。通过课程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利用学校带来的资源,获得老师的鼓励和帮助,由此培养学生的学识感,使学生不仅知道如何学习,还知道如何应对来自社会功利性文化的各种挑战。

4.求索阁

“求索”,源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旨在提升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大学生需要建立主动的学习意识,以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进行学术研究,与此同时也要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之问,摸索自己的人生之路。学生参与相关实习实践活动之后,学院会设置专门的汇报会由学生汇报展示自己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向同伴展示了自己的成长,也会在交流中反思自己的得失收获,无论是对于学术还是对于自己的人生都是一种积极的表达。

也指自我探索的道路道阻且艰,路途漫漫,永无止境,但每个人都应坚守本心,寻找自己所热爱的事物,在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上不断奋斗,持续探索,追求理想,活出自己的样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当前本科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着显著的“过度内卷”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本科生对于自我认识相对不足,对自身前途规划不清,在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限制了自身发展的可能性。尤其在后疫情时代,受到网络信息差的影响,大部分本科生对个人的职业规划仅限于考公、考编、考研究生,限制了个人发展路线的广度。

因此“求索阁”与“博雅苑”相搭配,旨在解决学生发展路线狭隘,忽视个人特性和发展优势的问题。通过求索阁中以学生自我探索与成长的相关活动,激发学生对自我认知与成长的兴趣,认识自我、了解自己,通过自我提高内驱力和认知内驱力的双重配合,帮助学生摆脱对自我发展路线的狭隘理解,获得更大的成就。除此之外,求索阁通过同辈会谈、导师咨询等方式培养学生平衡好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在遇到问题时愿意表达出来,愿意积极主动地向外寻求资源和帮助,利用学校资源,提升学生的智能感

该体系运用系统观的视角,将这四维融为一体,从思想到行动,从学术到人品,从单维到多维,从平面到立体,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升学生的多维能力,推动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党和国家培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新时代青年。

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体现了其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坚定承诺。通过一系列创新的教育措施和深入的教学改革,学院正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以实现其教育目标,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

 

  

联系我们

    •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学西路235号     邮编:010021
    • 邮箱:jwc@imu.edu.cn
    • Copyright © 2015 内蒙古大学教务处 版权所有
    • 蒙ICP16002391号-1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