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审核评估 工作巡礼 正文
巡礼〡交通学院:“思政引领、校企协作、项目+竞赛驱动”三位一体的交通领域人才培养实践

发布日期:2024-08-07浏览:


交通学院前身为创建于1956年的交通部呼和浩特交通学校,2000年并入内蒙古大学,2001年起土木工程和交通运输2个本科专业首届招生,学院现有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交通运输、机械工程、工程管理、物流管理、车辆工程和智能建造8个本科专业,土木工程和交通运输是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自治区品牌专业;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公路环境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交通运输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7个,教学实验室39个,建筑面积9846平方米,专业仪器设备2646套。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08人,其中教授16人,副高级职称38人,博士学位教师64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52人。教师中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自治区“草原英才”2人,“草原英才”青年创新人才1人,自治区教坛新秀1人,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6人。

学院以建设新工科示范性本科专业为导向,强化“卓越工程型人才”培养特色与“交通新工科”专业建设特色,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面向交通领域前沿发展,形成了“思政引领、校企协作、项目+竞赛驱动”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通过思政教育、理论教学、创新训练、学科竞赛、实践锻炼、校企合作多个维度,培养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交通领域人才。

图1  人才培养模式

一、强化课程思政,推进强根铸魂

学院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成立课程思政领导小组,通过教师交流、教研组研讨、教学技能大赛等方式鼓励各专业课教师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家精神、大国工匠精神以及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国家战略任务和新时代伟大成就中充分挖掘各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更加多元、合理、有效的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图2课程思政教师交流研讨

实施课程思政教改项目,积极开展课程改革,持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工作能力。学院是内蒙古大学“课程思政”试点示范学院,立项建设本科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0门,其中课程思政标杆课程2门,发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论文5篇,制作微课、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课件等课程思政教学资源61个,获全区首届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三等奖1项,获学校第一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1项,获学校第二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建成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名师工作室(莫伶工作室)1间、并入选全国首批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获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1项。

图3  课程思政课程建设举措

图4  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案例

1716389161103

IMG_256

图5  自治区及全国名师工作室

1716362538583

图6  2022年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

图7  思政育人成效

二、持续提升师资水平,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学院一直把建设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引进优秀青年博士,不断优化师资队伍。通过举办青年教师座谈会、教学科研传帮带等活动,为广大青年教师搭建问题反馈和科研交流的平台,激发青年教师干事创业的热情。近3年,学院教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11项,其他纵向项目8项,横向科研项目28项,获批科研经费2661万元,发表SCI论文109篇,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行业协会三等奖2项。

1721313866754

图8  青年教师系列培训讲座

学院教师围绕国家战略实施、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企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全面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聚焦产业发展前沿,优化课程体系,面向行业企业生产与工程实际,优化教学内容,推行基于工程问题、工程项目、工程案例的研究性教学。推进培养环节升级,实施“案例教学+校内仿真实训+校外专业实践+综合项目研究(学位论文)”四阶段、递进式培养方式,强化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改革,学院专业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获批自治区一流本科课程7项、校级一流本科课程21项,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7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项。

图9 虚拟仿真教学项目

1721295360890

图10  部分教学改革成果

三、注重以研促学,提升创新能力

学院高度重视双创教育与学科建设的互促共建,将课程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让广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促成学生技术技能与企业迫切需求的对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引导学生在竞赛中提升理论理解力和增强理论实践力。近三年本科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40人次、省部级奖项81人次;公开发表论文7篇,获得专利6项。分别立项建设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7项、8项和90项。寒区工程与环境团队通过学术沙龙、兴趣小组等模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立足我国北疆和西部寒区工程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多人在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和工作中取得了优秀的科研成绩,为国家寒区工程建设中的关键问题解决提供了解决方案,多名本科生在学期间发表CSCD、EI收录的期刊论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累计培养推荐35人至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攻读研究生,其中12人进入院士和国家杰青团队攻读博士学位,均取得了优异的科研成果,为占国土面积3/4的寒区工程建设与一带一路西线和北线工程中的科技攻关积聚了后备人才,2011级本科生白瑞强曾获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三等奖、内蒙古建筑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优秀毕业设计奖、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毕业生,本科毕业论文发表于《煤炭学报》(EI),被推荐到中国科学院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直接攻读博士,已发表SCI论文23篇,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省级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等多项课题。

图11  学生竞赛及科研成果

四、深化产教融合,夯实实践能力

学院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通过引“企”入校和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等模式,构建起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与内蒙古自治区交通厅、内蒙古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等42个校外企业单位签署合作协议,深化产教融合,做实校企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内容,依托行业企业生产实际开展学生生产实习和综合实践训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为高质量就业打好基础。

图12校内外实践基地

图13  校外产学研签约

通过多年的校企合作,学院把握交通领域向智慧化绿色化发展的态势,在广泛调研企业行业对人才知识能力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专业调研和访企拓岗,申请获批智能建造本科专业;曾与中交一公局开展三期订单式人才培养,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基于校外实训基地,引入知名企业的典型工程案例,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开展以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多元协同新工科实践育人活动,逐步建立“课内实验→课程实践→综合实践→行业实战”的递进式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图14  实习过程

17163688653981716368353757

图15  校企合作部分案例

校企协作模式培育了多支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并得以持续发展。多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薪酬待遇均排在全校前列。近三年,学院平均升学率23%,平均就业率71.66%,60.9%的就业学生流向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电投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大唐云南发电有限公司等国有企业。就业率保持稳定高位,就业质量高,表现在薪资水平、职业发展前景和工作稳定性等方面均呈现出积极的趋势。

五、拓展社会实践,锤炼意志品质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学院开展特色化社会实践。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社会实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学分认定。印发“我帮你”青年志愿者实践活动方案,以全国大学生“三下乡”、“返家乡”、“社区实践”社会实践为契机,组织我院学生以“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的各类实践活动,近三年来,组织实践队伍20余支,参与人数达240余人次。利用寒暑期组织社会实践,前往全国31个地区开展“三下乡”“返家乡”“社区实践计划”活动。荣获全区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5人次、优秀工作者3人次,优秀团队4支,优秀志愿者服务队员20人次。

学院多次项目化开展志愿服务。以志愿北疆平台、志愿者社团组织学生经常性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青年。大力推进志愿服务与思政课堂、“第二课堂”、劳动教育相结合,与入团入党、推优评先相挂钩,成立微尘志愿者协会,近三年,参与志愿者活动630人次。学生在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了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2cbd385a0f209db6fa367e8fd7d3db3

图16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未来,学院将继续立足党的教育方针与新时代交通强国建设需求,依托行业,面向社会,服务经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创新素养的交通领域卓越人才,为建设现代化交通贡献内大交院力量。

联系我们

    •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学西路235号     邮编:010021
    • 邮箱:jwc@imu.edu.cn
    • Copyright © 2015 内蒙古大学教务处 版权所有
    • 蒙ICP16002391号-1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