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质量监控 本科质量报告 正文
内蒙古大学2016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日期:2017-05-05浏览:

内蒙古大学2016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内蒙古大学创建于1957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创立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布局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特殊区域定位。建校伊始,就确立了内蒙古大学要教学科研并重,注重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注重基础学科研究,注重办学质量,形成良好校风学风,力争在全国达到一定高度与水平,成为自治区最高学府和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繁荣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的双重任务基本办学方针。1978年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被批准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教育部共建大学,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高校,201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中西部一省一校重点支持建设高校、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率先进入双一流重点支持建设高校。2004年全国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结论为优秀,201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受到教育部评审专家组充分认可,内蒙古大学是一所努力追求卓越的大学,是一所实在、实干和谦虚的大学,培养了一大批有志气、追求上进、有后劲的本科学生

经过60年的发展,学校现已成为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大学,蒙古学和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学科群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一批重点建设学科也正在迅速发展。学校现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8个自治区重点学科、8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2个自主增设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8个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和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5个本科专业,4个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西部卓越基层法律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自治区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学校现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学校、教育部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学校。

建校60年来,内蒙古大学遵循双重任务基本办学方针,践行求真务实的校训,弘扬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内大精神,形成了团结、严谨、求实、奋进的优良校风和立足边疆、面向全国、育人为本、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建校以来,培养各类人才近12万人,许多毕业生已成长为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高级领导干部、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和各行业的骨干力量,有4人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以来,内蒙古大学致力于建设优质资源,吸引优质生源,提供优质服务,给予优质培养,不断巩固和加强本科教学的优质品牌。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探索和实施了以学生为中心,学++创新实践体验三元支撑的新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加强和推进了成长成才教育、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跨学科教育、教师教学模式改革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进一步巩固了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本科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办学定位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双重任务基本办学方针,加快推进民族特色地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大学建设,成为我国北部边疆地区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技研究、高质量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引领先进思想文化,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边疆发展稳定,成为城市智慧的心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引领先进文化的先锋,到建校百年时达到世界一流大学办学水平。

(二)专业设置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85个,其中国家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6个、自治区品牌专业48个,蒙古语授课专业10个,双学士学位专业23个;分属11个学科门类,包括哲学1个、经济学4个、法学5个、教育学1个、文学8个、历史学2个、理学11个、工学22个、农学1个、管理学12个、艺术学18个。

2016年,学校有65个专业招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因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隔年招生而2016年没有招生。根据教发函〔201572号文件,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独立设置为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表演、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表演、绘画、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文化产业管理等10个专业在内蒙古艺术学院招生;戏剧影视文学、美术学、雕塑、艺术设计学、产品设计、中国画等6个专业没有招生。运动训练、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3个专业拟于2017年开始招生。

(三)在校生情况

2016年,学校共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2922名(不含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鄂尔多斯学院,下同),其中博士研究生545名,硕士研究生4452名,本科生15343名,专科生1914名,预科生180名,留学生488名(其中本科生168名、硕士研究生216名,博士研究生104名),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66.94%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通过加强生源基地建设,举办校园开放日等活动,在中国教育在线、新华网、中国高校之窗等主流媒体网站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以及赴区内外部分重点中学宣讲内蒙古大学办学目标定位、优势和特色、招生政策等途径,吸引各地优质生源,生源结构更加合理,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

2016年,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共录取本科生4038人,其中区外招生1002人,区内招生3036人,区外生源占24.81%;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学生1099人,占27.22%,中学阶段用蒙古语授课学生745人,占18.45%;自治区内普通文科平均分超出本科一批控制线52分,普通理科平均分超出本科一批控制线64分,蒙授文科平均分超出本科一批控制线74分,蒙授理科平均分超出本科一批控制线129分;区内考生第一志愿专业录取率97.96%;新生报到率99.51%

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通过系统改革建设,认真梳理总结,深入研究凝练,扎实评建准备,有效宣传动员,顺利完成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通过这次评估,全校范围深入系统总结了2004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以来的本科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加强本科教学改革、建设、管理的理念、思路、方向和举措,圆满达到评建工作目的。全校教职员工胸怀大局、团结一心、求真务实,守正进取的精神风貌和务实求精,充分到位的评估组织工作给教育部专家组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1. 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和举措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规划,采取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大力增强学校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教师引进的学历标准和职称晋升的学术标准等有效措施,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从人才外流到人才回流”“从以硕士为主到以博士为主”“从优秀博士到高端人才的三次历史性转变。

2016年,学校成为国家一省一校重点支持建设高校并被自治区确定为双一流建设重点支持高校,为学校落实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学校设立了内蒙古大学一省一校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项目2016年投入项目建设经费1500万元,其中1350万元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引进学科带头人2人,引进学术骨干5人、优秀博士32人;150万元用于教师在职进修、提升学历及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学校制定了《内蒙古大学骏马计划岗位实施暂行办法》,在学校重点建设学科、优势特色学科、新兴与交叉学科设立骏马计划岗位,实行年薪制加聘期考核的岗位管理模式。与骏马计划相衔接,修订了《内蒙古大学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办法》。学校制定了《内蒙古大学研究生助教岗位设置与管理暂行办法》,发挥了研究生助教对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经过持续建设,学校基本形成了以职业道德、业务水平、成果质量和学术贡献为指标的教学科研人员综合评价体系,人才待遇大幅提升,应对国际化人才竞争的能力明显增强。师资队伍高质量壮大,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层次和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师资队伍由硕士为主型向博士为主型的转变,在学校主要学科领域形成由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组成的、有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支撑的创新团队,承担重大项目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核心力量。

2. 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2016年,学校共有教职工1971人,其中专任教师1238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人员为620人(教授224人,副教授396人),占50.08%;讲师600人,占48.47%;助教18人,占1.45%。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99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61%(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9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6.14%,其中校本部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6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3.76%)。在年龄结构方面,34岁以下教师221人,占17.85%3544岁教师547人,占44.18%45岁以上教师470人,占37.96%。在学缘结构中,具有外校学缘的教师66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4.04%

学校现有从事实验教学、实验技术和实验管理的人员377人,其中高级职称185人,占49.07%;中级职称166人,占44.03%;具有博士学位的178人,占47.21%;硕士学位的97人,占25.73%;年龄在45岁以下的221人,占58.62%

截至2016年,学校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3人,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人选100人,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人选3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1人,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8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3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84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奖25人,内蒙古杰出人才奖11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4人,自治区级教坛新秀奖16人;有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研究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6个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创新团队,14个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23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个实验室获得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 生师比

2016年,学校专任教师为1238人,外聘教师为390人。折合教师总数为1433人,折合在校生总数为26669人,生师比为18.611

4. 教授承担本科生课程情况

学校一贯坚持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2016年,应授课教授202名,实际授课190名,占94.06%。全年学校共开设课程2080门、4112门次,其中教授授课566门次,占总开课门次数的13.76%;教授平均授课超过100学时。

(二)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不断完善教学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逐年加大教学经费投入,严格教学经费使用管理,提高教学经费使用效益。2016年,共安排本科专项教学经费899.53万元、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502.82万元、本科实验专项经费89.22万元、本科实习专项经费79.77万元,生均值分别为586.28元、979.48元、58.15元、51.99元,保障了本科教学的正常运行和各级各类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基础设施

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为29663个,百生座位数为129.41个;本科教学实验室105个(理工科实验室77个,文科实验室28个),实验室面积为69926.03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为3.05平方米;图书馆2个,总建筑面积为43522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336.15万册,电子图书与期刊788.09万种,生均纸质图书126.05册,生均年进书量7.69册;学校现有体育运动场地9块、体育馆3个,体育教学场馆126个。运动场馆面积132275平方米,其中室外面积96886平方米、室内面积35389平方米。共有3个标准化操场,体育馆建筑面积为35008万平方米;教学用计算机台数为7512台,百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为32.77台,设备利用率100%,充分满足了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学校占地面积2761705.37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120.48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359416.39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5.68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为229054.53平方米,生均宿舍面积9.99平方米;学生食堂面积为43021.37平方米,生均食堂面积为1.88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资产值为73282.43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3.20万元,年度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10437.33万元,新增教学科研仪器所占比例为16.61%,较好地满足了学校教学、科研、行政办公和生活的需要。上述指标全部达到教育部办学条件指标要求。

学校信息化校园建设紧密围绕促进内涵发展的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支撑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不断提升以师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综合服务能力。校园网已覆盖学校各个校区,建立了综合教务管理系统,设有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教学资源中心等。2016年,校园出口带宽达到12.3Gbps,学校大力推进在线学习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建设工作,实现了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与教务管理系统的全方位对接,为教师开设课程站点、发布和分享课程资源、在班级或全校范围内进行互动交流,延展学生在课堂时空外的学习和体验提供了条件。目前,学校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拥有包括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名校3500余门容量为700GB的开放课程教学资源和28门容量为650GB的自建开放课程资源。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人才培养方案

2016年,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现阶段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要求,构建了由通识教育课、专业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科研训练与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等5个模块组成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组织学校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部委员会委员先后对蒙古学学部、人文科学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工学部、生物化学环境学部的80个校内本科专业(其中蒙古语授课专业12个)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论证和审定,出版了《内蒙古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5年版)》。修订后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了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优化了课程体系结构,更加科学地设置了专业类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适度压缩了通识教育必修课学分,调整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比例,提高了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课程学习的自主权。

(二)专业建设

学校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认真贯彻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意见》精神,主动适应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转型、人才市场需求,依托优势、重点学科改造建设基础型专业,大力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重点发展扶持新兴专业和战略性相关产业专业。2016年,新增运动训练、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3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达到85个,形成了文理并重、理工协同、基础与应用协调发展,门类比较齐全、布局结构较为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综合型本科专业结构体系。2016年,统计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园艺、网络工程、汽车服务工程5个专业获批学士学位授予权;大气科学、环境生态工程2个专业申报新增专业。

(三)课程建设

2016年,学校继续开展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立项建设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完成1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品牌课程、2门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和1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录制工作。组织制定了《大学英语分级培养改革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研究制定了《第三批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立项指南》,立项建设了101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2016年共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程119门、177门次,学生选课12485人次;组织142门主干核心课进行了教师教学模式改革;修订了2647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学校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7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级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建设工程精彩一课”1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87门,校级精品课程119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5门、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4门,校级双语课程28门。

2016年,学校共开设课程2359门,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112门,通识教育选修课119门,专业必修课1189门,专业选修课939门。

(四)教材建设

学校一贯重视优秀教材的开发和使用,优先考虑使用中宣部、教育部推荐教材,国家或省部级规划教材、优秀教材、重点教材、面向21世纪教材,酌情选用国外原版教材,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学校按照授课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所选教材,由学院教授委员会进行研究、审定,报教务处备案的程序进行选择,确保所用教材的先进性与适用性。2016年学校全日制本科教学选用教材总数为1627种,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6种,各类规划教材843种,境外原版教材13种。出版了《统计热力学(第三版)》《管理会计学》等8部中文教材,1部全国大中专院校蒙古文教材,另有5部教材获批全国大中专院校蒙古文教材编译出版选题立项。入选第一批科学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立项1项。

(五)教学改革与建设

1. 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6年,学校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学++创新实践体验三元支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在研究认识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反思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持续不断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实践,特别是系统总结学校长期以来坚持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成功经验基础上,学校确立了本科生以学生为中心,学++创新实践体验三元支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和发挥学生在成长成才中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着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进取成才、正确有效指导要求、创新实践体验在人才培养中的支撑作用。加强成长成才教育,使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开发自身潜能、明确自身学习进步具体期望、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实践进步方法。改革教师教学方式,采用新的方式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加强通识教育和跨学科教育,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学生创新实践体验,改革学业评价办法,加强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资源条件建设,完善教学保障等,努力建设营造一个适应时代社会新发展、科学有效、富有内蒙古大学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和优良成长成才环境,通过学生自主进取实现多类型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

一是加强了学生成长成才教育,将《大学生成长教育》和《新生研讨课》作为必修环节和课程列入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荐《优秀大学生成长手册》《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为学生和教师必读书目,组织学生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学习讨论,反思学习生活习惯、学习从失败中获益、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规划人生发展方向。开设新生研讨课,使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和团队学习,在主动参与和充分交流中体验学术活动的一般过程,初步了解科学发现和知识产生的方法与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学术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是深化了教师教学模式改革,在201583门主干核心课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试点的基础上,2016年学校制定出台了《内蒙古大学关于深化教师教学模式改革的意见》,正式启动了教师教学模式改革、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创新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学校积极推进中班授课、小班研讨、一对一答疑小班课教学。全年共有142门、203门次主干核心课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参与教师538人次,参与学生9035人次。学校对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在教师教学工作量核算、教学改革立项、教师岗位津贴核拨、教师职称评定及各种教学项目申报和评奖评优中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2. 教学管理改革

2016年,学校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修订、制定了《内蒙古大学关于深化教师教学模式改革的意见》《内蒙古大学关于严肃课堂教学纪律的意见》《内蒙古大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内蒙古大学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内蒙古大学本科生优秀学生奖学金评定办法》《内蒙古大学本科生对外交流学习管理办法》《内蒙古大学关于调停课的规定》《内蒙古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内蒙古大学本科教学业务经费分配及使用办法》《内蒙古大学外聘教师讲授本科生课程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3. 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与教学研究

2016年,获批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人、教坛新秀1人、教学团队1个。组织教师参加第二届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获得华北赛区二等奖2项。组织2批教师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示范教材培训,参加培训教师8人次。

截至2016年,除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外,学校有国家级、自治区级、校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分别为39项、174项、263项,经费总投入1941.70万元。教师主持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校级及以上教改立项课题的比例为66.50%,参与率近100%。获得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篇、二等奖1篇、三等奖3篇。

(六)课堂教学

2016年,共开设理论课教学课堂4584个,其中小于等于29人课堂702个,占总课堂数的15.32%30—79人的课堂3240个,占总课堂数的70.68%80—119人的课堂438个,占总课堂数的9.55%;大于120人的课堂204个(其中通识教育课有76个),占总课堂数的4.45%

学校积极推进教师教学模式改革、学生学习模式改革、学生学业综合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召开了教学模式改革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师生们普遍认为,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学生们在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学会分享、发现问题、归纳总结、组织材料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训练,促进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老师们通过集体备课、共同研讨,教学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学校一贯重视考风考纪建设,坚持校、院、班三级考务会议制度,坚持使用标准化考场和考生不得提前离开考场制度,坚持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学院领导、教学督导巡视制度,对各种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保持了良好的考风考纪。

(七)实践教学

学校不断完善以贯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主线,以课内与课外相互衔接、校内与校外相互补充为途径,以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实践训练和创新实践训练为层次,以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为平台,以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与综合训练为内容的一条主线、两种途径、三个层次、四类平台、五项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是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建立了教务处与团委有机联动、各学院协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规定了第二课堂的修读方式、涵盖内容、学分申报与审核及计分细则。

二是强化日常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制定出台了《内蒙古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2016年,学校共开设各种实验课程816门,其中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319门,课内含实验项目的课程497门。开设实验项目1255项,开出率为100%,其中验证性、演示性实验442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809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占开设实验项目的64.46%。全年承担实验教学503874人次数,完成实验教学1494524人时数,投入专项经费120万元用于实践教学运行。

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生物学野外综合实习示范基地”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校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1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58个。

(八)毕业论文(设计)

学校坚持教学科研相统一原则,促进教学与科研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多来源于指导教师承担的国家级、自治区级科研项目以及社会生产实践等。学生自二年级起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或设计课题,并围绕课题查找、搜集文献资料,了解把握研究现状,设计研究技术路线,形成研究思路,选择研究方法,开展实验研究,分析研究数据,按照学校的规范要求撰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2016年,利用大学生论文管理系统对本科生毕业论文首次进行100%检测,共检测毕业论文4605篇,其中主修专业毕业论文3304篇,双学士学位专业毕业论文1301篇,共通过4578篇,通过率为99.41%。坚持优秀毕业论文评选制度,2016年共评选出优秀论文108篇。

(九)合作与交流

2016年,制定出台了《内蒙古大学本科生对外交流学习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学生派出程序和学生交流学习期间课程成绩及学分认定。全年共选派92名本科生赴国外参加交流学习,其中日本21名、蒙古国18名、俄罗斯51名、韩国2名;选派2名本科生到台湾铭传大学学习;选派9名本科生到台湾参加第七届孔子行脚两岸四地贫困地区中学支教活动,组织台湾师范大学10名师生到呼和浩特市和林一中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支教活动。

进一步深化与北京大学手拉手学习活动的项目合作,不断拓展学生第二校园经历。全年共选派96名本科生到北京大学插班学习,6名本科生参加北京大学暑期学校;选派8名本科生到南开大学插班学习。

(十)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2016年,学校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内蒙古自治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内政办字〔2015229号),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学习,紧紧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真知识、发现真问题、开展真研究以及提出真见解等能力,特别是在创新创业项目指导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整合知识、内化知识、运用知识以及自我学习,培养持续搜寻、发现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学生的创新潜力得到了激发,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学校成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一是制定并向教育厅报备了《内蒙古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

二是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全过程,梳理了由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四类课程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了86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立了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

三是加强创新创业导师建设,按照《内蒙古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导师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146人组成的创新创业导师库,聘请135名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和11名校内专家担任创新创业课授课教师和指导教师。

四是持续实施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1项,参与学生214人,投入经费129万元;获批内蒙古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66项,参与学生280人,投入经费30万元;立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56项,参与学生1487人,投入经费164万元。学生参与项目的比例较去年增加2.02个百分点,达到45.38%1个项目入选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截至2016年底,学校累计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79项,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6项,立项建设校级项目2481项,经费总投入1857万元。

五是设立了创新创业奖学金,用于奖励在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取得优秀成果的学生团队,以及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组织和实施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个人。

六是组织参加了2016年校级、自治区级、国家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国家级铜奖1项、自治区级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5项、优秀奖6项,并获得大赛团体总分第三名;举办了内蒙古大学杯首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大赛,内蒙古大学有2支项目团队参赛,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同时获优秀组织单位奖;举办了内蒙古大学第二届创新创业论坛,评选出9篇优秀学术论文、8个最佳创意作品和8个我最喜爱的作品。

2016年,学校本科生共发表学术论文192篇,其中SCI收录4篇,EI收录5篇,CSCD收录15篇,北大核心期刊收录7篇;2016年学校本科生取得的创新成果在国际、国内各类大学生课外学术重要赛事中获得奖励177项,其中国际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国家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1项、优秀奖9项;自治区特等奖1项、一等奖23项、二等奖34项、三等奖56项、优秀奖13项;本科生参与获批国家专利10件、软件著作权6件。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学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不断优化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本科教学的经费投入。学校党政领导班子一贯重视对本科教学组织领导,不断完善由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院系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多次研究本科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及时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1. 夯实办学的核心理念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坚持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提高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理念。进一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把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学工作的首要追求。进一步树立以适应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检验标准的理念,把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2. 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

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坚持教学质量校、院两级党政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制度;坚持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坚持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教授负责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和同行专家听课制度;建立二、三级教授开设新生研讨课制度;鼓励教授担任本科生导师和班主任,让最优秀的教师为本科生特别是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建立定期召开校、院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制度。确保优质资源优先配置于本科教学环节,健全以提高教学水平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做到政策措施激励教学、工作评价突出教学、资源配置优先保证教学,在全校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教师投入教学、行政支持教学、后勤服务教学的良好育人氛围。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 质量标准建设

学校定期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人才培养目标分解细化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综合训练、考试考核等人才培养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科学合理地确定毕业和学位授予标准,持续不断地加强教学质量标准建设。

学校不断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基本要求。对教师任课资格、教学方案制定与备课、教材选定、排课、课堂教学、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课程考试、调停课等理论教学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实验内容、实验准备、实验安全、指导教师、实验教材和讲义、实验报告、实验考核等实验教学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的内容、基地选择、指导教师、组织管理、经费保障、成绩与考核等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对选题、撰写规范、指导教师、开题、评阅、答辩、成绩评定等毕业论文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对考核方式、命题、制卷、考试组织、监考、试卷批改、成绩评定方式、成绩登录、试卷公开、试卷存档等课程考核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

严格执行毕业和学位授予标准,加强毕业审定和学位授予环节管理。依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必修课与选修课、专业课与通识教育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各模块、毕业论文、综合训练环节等各类课程修读学分和总学分的要求进行毕业审定。依据《内蒙古大学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授予学士学位。

2. 学校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

学校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坚持以生为本、系统建构、过程控制、质量监测、信息反馈、持续改进的原则,形成了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监测和过程控制为手段,以是否符合质量标准为评价尺度,以信息反馈、持续改进、多元激励为重点,以质量持续提升为落脚点的目标定位、决策执行、监控评价、信息反馈、持续改进、质量提升教学质量保障模式,构建了由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质量保障组织机构人员等为核心要素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3. 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制度建设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加强并不断完善由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院系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院教授委员会、教学督导员、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为本科教学质量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教学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由党委集体决策,校长负责组织贯彻执行。教务处在教学管理中起主导作用、负主要责任。院系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教学工作。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院教授委员会负责分级审议、评定、评审本科教学中学术性事务,并对本科教学管理、改革和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督导室负责日常教学督导,检查日常教学秩序,反馈日常教学问题与不足并督促解决。其他职能部门根据本科教学需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于本科教学。

4. 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不断加强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组织机构。学校成立了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加强教学评估和质量监控的组织管理工作;按照《内蒙古大学教学督导室工作条例》,成立了教学督导室,不断加强教学督导队伍建设,部分学院聘请了教学督导员。

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管理队伍由校党委书记、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教学管理人员、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管理人员,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分管教学副院长、教学科研办公室主任、教学秘书及相关机构人员组成。学校现有各类教学管理人员118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人员为53人,占59.23%,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为93人,占82.64%。学校教学管理队伍在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能够满足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要求。学校聘请16名教学经验丰富、热心教学督导工作、为人公正、工作责任心强、具有高级职称的退休教师担任教学督导员。学校学术委员会设有由9人组成的教学委员会;设有由148人组成的20个学院教授委员会。

(三)质量监控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本科教学日常检查,建立和不断完善日常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一是完善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和巡考制度。2016年春季学期,179名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听课847学时,校领导巡考22次,处级干部巡视72次,学院领导巡考2102场次。二是加强日常教学督导。督导室通过听课看课、抽查试卷和毕业论文、巡考、组织座谈会等形式及时了解日常教学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撰写和发布《教学督导报告》,督促学校有关部门、相关学院、教师及时整改、解决问题或弥补不足。三是加强日常教学检查。每学期开学初,教务处组织安排学期初教学检查,发现教学组织安排上的问题,及时调整解决。定期组织召开全校教学管理工作会议,听取和了解学院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及时解决。

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注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注重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资源使用效率的评价,注重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通过召开校院两级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本科教学管理工作会议、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教学管理人员座谈会、学生代表座谈会、用人单位座谈会,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同行教学评议制度等,对主要教学环节实施了有效监控;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督导队伍,对日常教学工作和各种专项工作进行检查和督导,定期发布教学督查报告;建立了完善的学生评教制度,2016年共评价教师2898人次,参评学生194483人次,参与率为95.61%,课堂教学效果评估平均成绩为96.56。学校将教学检查结果、教学评价结果作为核拨学院岗位津贴总额,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奖评优和个人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

(四)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利用

学校历来严格组织开展《高等教育基层教育统计报表》《高等学校实验室信息统计系统》以及其他高等教育相关统计报表的填报工作,对影响学校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各项核心指标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和分析。2015年学校按照教育部要求加强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对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进行了采集、核实和填报,实现了对日常教学质量常态化的监测。2016年,学校制定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工作方案》,开展了数据采集工作培训,解读了各项数据的准确内涵,组织本科教学单位和相关部门共同填报了2016年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形成了《内蒙古大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编印了《内蒙古大学2016年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手册,召开了校长专题会议总结分析基本状态数据特别是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对即将突破预警标准的指标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提出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

(五)评估制度

学校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加强本科教学自我评估。2016年,在学院对本科教学工作自我评估的基础上,学校按蒙古学学部、人文科学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工学部、生物化学环境学部组建了5个专家组,分别深入到学部所属学院对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审核评估,整理和归纳了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建议,并向学校党委会作了全面汇报。学校有关部门和学院对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梳理和研究,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整改。

(六)质量改进

通过多年努力,学校形成了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质量标准为尺度,以过程控制为途径,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质量改进为目的的质量改进长效机制。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定期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对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进行常态监测,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不断调整和完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制度,使改进工作得以认真快速落实,形成了符合学校实际的质量保障长效运行机制。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习满意度

学校一直坚持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不断深化学分制改革,完善学生选课制度、转专业制度、修读双学士学位专业制度,扩大学生专业、课程学习自主权。学校将学生成长成才教育列入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青年之声、旗帜网站、宣传栏、展板、校园LED屏幕等各种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学风教育。改革了学生学业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建立了多节点、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近三年问卷调查显示,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满意度高;抽样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良好,普遍满意度为100%87%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与其他高校毕业生相比表现突出;近四年升研学生中,近50%进入“985工程高校和国家科研院所深造学习,在读学校对他们的学术潜质和发展能力给予了较高评价。

(二)本科生毕业率

2016年,学校应毕业本科生3393名,准予毕业3200名,毕业率为94.31%;授予学士学位3171名,学位授予率为99.09%;授予双学士学位824人,占应毕业学生的24.29%

(三)大学英语过级率

除外语类专业、蒙古语授课专业、艺术类专业外,学校共有2016届毕业生2486人,其中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有2088人,通过率为83.99%;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有931人,通过率为37.45%。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均有大幅提升。

(四)攻读研究生

2016届毕业生中有824人攻读硕士研究生,其中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341人,各专业平均升研率为25.75%,其中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班平均升研率为61.24%,生物学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升研率为81.08%。升研质量明显提高,其中升入“985工程高校268人,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52人。

(五)毕业生就业

2016年全校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1.59%。从本科生的主要毕业流向上分析,研究生升学824人,占25.75%;出国89人,占2.78%;国有企业就业345人,占11.20%;其他企业就业810人,占26.29%;行政事业单位228人,占7.40%;各类基层项目就业124人,占4.03%;部队就业135人,占4.38%;灵活就业31人,占1.01%;自主创业2人,占0.06%

七、民族高等教育

学校现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国家重点学科1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门史、中国少数民族史自治区重点学科3个,民族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艺学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3个;蒙古语言文学、新闻学、编辑出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旅游管理、历史学、民族学、法学、日语、社会工作10个蒙古语授课本科专业,文、理科3个民族预科班。蒙古语言文学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蒙古语言文学、民族学、编辑出版学、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法学、音乐学、日语8个自治区品牌专业;蒙古语言文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蒙古语言文学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蒙古语言文学双学士学位专业1个,蒙古语言文学专业被确立为自治区级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截至2016年底,学校有少数民族教学科研人员380人,占教学科研人员总数的30.69%,其中专任教师31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人员173人,占54.75%;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12人,占67.09%;在学校153名博士研究生导师中,有少数民族56人,占36.60%;在548名硕士研究生导师中,有少数民族220人,占40.15%。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4个,自治区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

2016年,学校招收本科生4038人,其中少数民族1316人,占本科招生总数的32.59%;高中阶段蒙古语授课生745人,占本科招生总数的18.45%,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始终保持在学生总数的1/3左右,中学阶段用蒙古语授课的生源比例保持在20%左右。少数民族生源质量稳步提高,蒙授文科录取平均分超本科一批控制线74分,蒙授理科录取平均分超本科一批控制线129分。

2016年,蒙古语授课专业学生毕业率为92.08%,学位授予率为97.54%,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为25.96%,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通过率为5.14%,初次就业率为80.59%,升研率为26.54%;本科专业民族预科生毕业率为86.24%,学位授予率为99.47%,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为61.78%,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通过率为19.68%,初次就业率为70.21%,升研率为10.11%

2015年以来,学校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自治区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蒙古语授课学生培养和创业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在优先重点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加强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国教育报》记者团对学校民族高等教育的突出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内蒙古大学发展民族高等教育不仅注重传承创新少数民族文化,还积极引领少数民族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当代文明,在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为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

八、特色发展

(一)高质量的民族高等教育

建校之初,学校就确立了双重任务办学基本方针。双重任务的核心是质量特色的相互融合。新时期,学校又确立了把内蒙古大学建设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高水平综合大学的办学方针。60年来,学校始终把民族高等教育放在优先重点发展的位置,密切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创新民族高等教育,颁布了《内蒙古大学关于加强民族教育的意见》,再次确定了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指导方针,制定了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为民族高等教育的长远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目前,学校民族高等教育已形成师资力量雄厚,并具有预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多种办学层次,以及蒙古语授课教育、蒙汉双语授课教育、民族预科教育、各专业直接招收高中阶段蒙古语授课学生等多种方式并举,由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专业共同承担培养蒙古族高层次优秀人才的教学体系,培养了大批视野开阔、放眼全国、放眼世界、具备现代科技文化素质、传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带动民族现代化的各类高素质创新型少数民族人才,为繁荣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维护边疆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民族高等教育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14项,在蒙古族聚居八省区的民族高等教育体系中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

学校不断优化蒙古语授课专业结构,推进民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高蒙古语授课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依托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国家重点学科举办的蒙古语言文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入选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成为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十星专业,引领了世界蒙古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依托蒙古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等学科在国内率先创办了蒙古语言文学专业文理综合班,为推动蒙古族语言文字信息化进程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要求,特别在蒙古语言文学专业开办了基里尔蒙古文方向,培养急需的从事中蒙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在蒙古语言文学基地带动和示范下,8个蒙古语授课专业成为自治区品牌专业,成功实践了一整套少数民族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了一大批蒙汉兼通的少数民族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突出地区特色,依托特色优势学科,实施精细化、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

建校伊始,学校就明确作为综合大学,首先要把教学和科学研究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无论教学还是科研,都要面向自治区实际内蒙古大学从一开始就要注重办学质量,不必盲目追求扩大规模,要形成良好学风校风,力争在全国达到一定高度与水平,成为自治区最高学府。新时期,学校提出建设优质资源,吸引优质生源,提供优质服务,给予优质培养,不断巩固和加强本科教学的优质品牌的本科教学要求。60年来,学校坚持教学科研相互结合促进,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依托优势特色学科,实施精细化、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

草地生态学和农牧业生物技术重点学科群是学校特色优势学科之一,为国家和自治区草原生态建设和农牧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体现着内蒙古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中的特殊区域地位。学校积极依托重点学科群优势,努力提升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本科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截至2016年,先后建立了国家生物学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被批准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生物科学专业、生态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生命科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学野外综合实训基地地处大兴安岭、阴山山脉和燕山山地交汇处,生物物种多样性极其丰富,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成为首批国家级野外综合实习基地,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生物化学》和《普通生态学》两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普通生态学》还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大学素质教育精品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分子生物学》被评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神奇的蒙古高原》入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生态学》成为面向21世纪教材,《生态学实验及实习》成为国家级规划教材,《生物化学》(蒙文版)获得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生态与环境生物学的创建与发展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60年来,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优秀人才,他们中的一批已经成为自治区草原生态、环境与畜牧业等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或学科骨干。长期以来,一批批内蒙古大学相关专业毕业生成为国家相关领域的带头人、骨干和中坚,活跃在国内外相关科技教育领域。2016年,相关本科专业平均升研率为62.65%,其中国家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毕业生当年考取研究生比例达81.08%

九、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措施

近年来,伴随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211工程省部共建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支持下,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与国家双一流建设、一省一校建设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和学校自身发展目标相比,还存在着不足和差距,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办学经费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等。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人才吸引力建设力度,以求贤若渴、惜才如命、三顾茅庐的精神,广揽海内外优秀人才,特别要加大学术领军人才、学术大师培养引进工作,充分利用国家和自治区人才计划,学校创设新的条件,加大骏马计划的实施力度,营造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和快速健康成长的优良制度文化环境。

教育教学改革方面,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保障,强化教学实践环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学科交叉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民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办学经费投入方面,随着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自治区财力的增强,以及国家、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的实施,学校办学经费有明显改善,但仍需要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加大教育教学经费投入力度。

联系我们

    •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学西路235号     邮编:010021
    • 邮箱:jwc@imu.edu.cn
    • Copyright © 2015 内蒙古大学教务处 版权所有
    • 蒙ICP16002391号-1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