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审核评估 工作巡礼 正文
巡礼〡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科研引领,实践育人,打造一流的本科教育高地

发布日期:2024-08-12浏览: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是在内蒙古大学1957年建校时创建的7个系之一历史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2008年在原人文学院历史系的基础上成立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学院下设历史学系、旅游学系和考古文博系。拥有历史学、历史学(文史哲基地)、旅游管理、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5个本科专业,其中历史学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现有教职工61人,专任教师50人,行政教辅人员9人,在站博士后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45名,占总人数90%;具有高级职称者26名,占总人数52%;45岁以下青年教师36人,占总人数72%;具有外校学缘的教师40人,占总人数80%。学院生师比为16.58:1。

学院凝练“史德求真,旅道崇美”的办学思路,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倡导现代旅游文明,努力为师生创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学习氛围。以下将从基层教学单位和团学工作角度系统总结、全景展示学院在专业建设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优势。

一、历史学系——科研之光照耀学子成长路,成果丰硕

历史学系积极推进科研育人,制定了多层次、立体式的人才培养体系,概括为三类学术讲座、一项比赛和两季读书班。

(一)“三类学术讲座”——通过学术讲座拓展研究视野

历史学系构建起以“青山”史学名家讲坛、青年史学工作坊及学术成长系列活动为主体的讲座体系。“青山”史学名家讲坛主要邀请学界知名教授进行讲座,目前已经成功举办15期;青年史学工作坊由学院青年教师轮流主持,一方面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另一方面为学生介绍学界前沿动态,目前已经成功举办9期;学术成长系列活动的形式更加灵活,主要着眼于解决学生在学习、科研、考研升学、职业规划等方面遇到的问题,目前已经成功举办2期。

“青山”史学名家讲坛系列活动

 

青年史学工作坊系列活动


学术成长系列活动

(二)“一项比赛和两季读书班”——通过科研训练提升实践能力

历史系通过举办“一项比赛、两季读书班”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一项比赛,即为每年一次面向本科生、研究生的“史学新秀奖”评选活动,截至目前已经成功举办四届。该项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及写作能力,通过科研巩固基础知识,全面提高历史学专业、文史哲基地专业本科生及中国史专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征稿活动结束后,学院组织相关领域的教师进行评审,经过初评、复评及终评三个环节确定最终获奖名单。奖项公布后举办颁奖仪式及学术论坛,再次组织教师进行现场评议。

2023年第三届“史学新秀奖”颁奖仪式

两季读书班,即为每年春季、秋季学期开设的“求真”史学读书会活动,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两季。该项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基础史料,提高其文献阅读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加深对于教材知识的理解。第一季于2023年秋季学期举办,设立4个读书班,阅读内容包括清末察绥垦务档案、《金史》本纪、族谱及近代内蒙古地区方志;第二季于2024年春季学期举办,设立6个读书班,阅读内容包括秦汉出土文献、北魏北族墓志、《大唐创业起居注》、清末察绥垦务档案及中国近现代史经典论文。

第一季“求真”史学读书会活动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科研课题育人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编纂工程,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内蒙古卷》是编好“三交”史的重要基础之一,为编好“三交”史提供充分的史料支撑,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行动,是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项目入选内蒙古自治区2023年十大社科事件。三交史料汇编工作自2023年4年开始,至2024年12月截止。目前已经完成总工作量的近90%。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作为牵头单位,积极组织、促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内蒙古卷》的各项工作。其中张久和教授作为首席专家,同时担任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两个子课题负责人,其带领的3位研究生参与其中、吴松岩副教授及其带领的2位研究生以成员身份参与;王丽娟副教授担任隋唐五代课题组负责人,其带领的7位研究生以成员身份参与;李德锋教授担任明代课题组负责人,其带领的5位研究生以成员身份参与、张懿德讲师以成员身份参与;金鑫教授担任清代课题组负责人,其带领的4位研究生以成员身份参与。

自各课题组开展工作以来,顺利转化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并培育一批有较好专业能力的本科生。多篇咨政报告被省厅级单位采纳;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指导本科生创业创新大赛项目5项;课题组教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7篇,其中3篇优秀毕业论文。

二、旅游学系——培养革新引领人才蜕变,成绩斐然

旅游学系近年来,通过比赛——“以赛促学”,实习——“认知启航”“高阶实习”“科研实践”,讲座——“行业声音”等系列活动,不断探索和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引领学生实现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

(一)“以赛促学”——旅动青春助力创新实践

每年的本科创新实践周,旅游学系都会组织学生围绕“旅动青春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主题,深入景区、博物院等各类旅游行业进行实践调研,收集素材,撰写旅游创意策划方案,完成比赛。近两年来,为了给大赛的创意策划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旅游学系累计安排学生进行了10余次调研活动。比赛激发了同学们对专业的热爱和创意,提高了创新思维和策划能力,锻炼了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了解了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动态,同时也为全国性的大赛做了初步准备。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首届“旅动青春”旅游创意策划大赛

(二)“系列实习”——增加深度提升层次培养创新思维

“认知启航”,通过认知实习使大一新生了解行业现状,尽快融入专业。通过实地参观、企业讲解、行业专家授课等方式,帮助新生建立对旅游行业的初步认知。自专业认知实习开设以来,100%的新生参与其中,反馈效果良好,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认知实习

“高阶实习”,进行专业实习改革,使学生从以往既定流程的标准化操作实习转移到对具体旅游案例或项目的分析和解决,进行项目管理、数据分析。对应的专业实习岗位从基层“酒店”“景区”“旅行社”等单位逐步向“文旅局”“文旅厅”“博物院”等单位过渡。从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高阶性实习机会,使学生在战略、创新和项目管理方面得到锻炼提升。从2023年开始,目前已有近20名学生有机会在以上部门实习。

学生在文旅管理部门实习

“科研实践”。为了明确内蒙古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定位,提升学生科研素养,培养创新思维。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科研实践实习》必修课,学生需参加科研项目、发表论文等置换学分。学生可以选择参与本科导师的科研项目或共同撰写学术论文,以此置换课程学分。这一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近年来已有50余名学生成功参与本科导师课题研究,10余篇学生参与的学术论文在国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

教师与学生合作在国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学生参与本科导师课题

(三)“行业声音”——行业专家进校园增强实践认知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旅游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全面、深入的行业认识和指导,助力学生参加各类比赛。旅游管理专业定期邀请文旅行业的专家进校园举办讲座。至今已举办《桃李湖畔:文旅行业专家进校园》讲座2场,累计听众超过100余人次。受益于行业专家讲座,近年来的各类旅游产品创意策划大赛中,学生获得全国三等奖一项、优秀奖两项,自治区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

DSC_3072DJI_0285

桃李湖畔:文旅行业专家进校园讲座

三、考古文博系——田野实践孕育考古英才,学霸辈出

(一)“实践出真知”——校内校外实践带动学生快速成长

考古文博系重视实践教学,已经初步建成校内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效果良好。田野考古实习是考古、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生命线”,考古文博系本着坚持质量至上,培育特色的理念,依托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每年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实践教学工作。

712A4366

学院领导与自治区文物局领导看望在发掘现场的2016级文博专业同学

内蒙古自治区是文物大省区,考古文博系立足区内优势,让学生在田野实践过程中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体意识,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特尔巴依尔老师与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在发掘现场驻地为同学们上课

2019级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同学在通辽前乌兰额日格遗址发掘场景

田野考古教学实习每年要持续两至三个月的野外作业,带队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在艰苦条件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行的同时,也超额完成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历任带队教师张晓东、许鹏飞、戎天佑、那嘎·特尔巴依尔为教育事业舍小家顾大家,在照顾学生的日常起居、安全生产的通时,现场授课,帮助学生完成走向田野工作岗位的最重要的学习工作。

指导学生的孙璐老师、许鹏飞老师、与学生一起工作的张晓东老师和马艳老师

戎天佑老师在发掘现场对遗迹进行航拍

作为考古学教师,需要身兼多职,不仅要会理论知识,各种技术操作实践也要亲自学习并传授给学生。两三个月的田野生活,学生不仅要参加发掘学习,理论学习也是不可或缺的。自此形成了白天劳动,晚上学习的模式。

微信图片_20240521222701

特尔巴依尔老师与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在田野考古发掘期间为同学们上课

RJSC9510

指导学生的孙璐、许鹏飞老师和与学生一起工作的张晓东和马艳老师

(二)“学霸宿舍”——并肩同行相互勉励共同上岸

“在学习的路上,如果可以遇到并肩同行、互相支撑的朋友,那么终点也就不远了。”在考古文博系,有这样一些神仙舍友,低落时互相激励,迷茫时互相督促,认真完成文博专业的学习,田野发掘努力工作,秉持学术理想,将一腔热血倾注到考研之中。最终,她们齐齐上岸,终迎来阳光万里。这其中更有志气高远者。何依彤和宋美龄两位同学是主动放弃了推免研究生的机会,选择加入考研的大军,决心用实力敲开她们心仪学校的大门。

学霸宿舍的同学们参与本科田野考古发掘

(左起为宋美龄、黄娟、宋佳雯、林雯静、何依彤)

来自文博专业的232宿舍被称为“学霸宿舍”,其中林雯静保研至西北大学,宋佳雯保研至吉林大学,宋美玲考取了山东大学,何依彤考入到中国社科院,黄娟考取到四川大学。祝晨悦同学则考取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学研究所。邓丽同学为旅游管理专业,考取了贵州地区的旅游管理事业单位。目前,何依彤、宋佳雯两位同学顺利进入博士阶段学习,宋美龄、黄娟两位同学分别进入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一线考古工作。

2016级文博专业232宿舍,左起为何依彤、宋美龄、黄娟、林雯静、祝晨悦、邓丽、宋佳雯

四、学院团委——思想引领筑梦灿烂青春,成绩显著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团委,下设19个团支部,现有团员总数678人,专兼职团干部7人。2019年以来三次获评校级“五四红旗团总支”,连续两年对标定级获评“五星级团总支”。2021年,获评内蒙古自治区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称号。2023年,学院团委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称号。

(一)深化思想引领实效,助力课程思政改革

学院团委主动对接专业导师、院系主任,结合本学院立项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团委指导院级学生社团“山的那边”爱心支教社连续十几年赴贵州省怀仁市开展乡村支教,助力乡村振兴,该社团曾荣获阿克苏诺贝尔中国大学生社会公益奖银奖、中国青团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等多项荣誉。学院团委组织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生到通辽市奈曼旗黄花塔拉苏木等地开展考古实践、党史宣讲等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考古成果展和经验分享会等形式“实践归来话成果”,通过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基层的直接体验,为专业课程增添了“思政味儿”的同时也使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更加有机融合。

(二)深化“第二课堂成绩单”,搭建青年成长平台

学院团委立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服务青年学生成长需求,强化“第二课堂成绩单”思想政治引领功能,建立起可视化、可量化、可评价的成长评价体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年,引导青年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滋养。依托“一院一品”精品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打造了内蒙古大学小合唱大赛和内蒙古大学主题团日设计大赛两个校级品牌,用“红色活动”激发青年爱国热情。

(三)深化宣传阵地建设,引导青年主动发声

学院团委通过转思路、转方法、转作风、提效能,推动思政引领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将团的工作触角延伸到各类青年活跃度高的平台,切实增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魅力和实效。学院团委副书记陈迪成立陈迪新媒体工作室和内蒙古大学思语辅导员工作室,推出内蒙古大学“青春的我,信仰的光”——礼敬中华文化育人品牌项目建设。围绕英雄、复兴、创新、信念四个主题,创作推文30余篇,用青年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的“青言青语”积极宣传革命先辈的先进事迹,参与师生数过百,系列推文浏览量破十万次。

通过对历史学、旅游管理、文物与博物馆学及考古学等多个专业领域的深耕细作,学院不仅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更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学术视野和丰富的实践机会。在历史学系,通过多层次、立体式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了学生们的科研素养,学术成果丰硕。旅游学系则通过比赛、实习、讲座等多种形式,引领学生实现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考古文博系依托丰富的实践资源,孕育出一批又一批考古英才。学院团委则通过深化思想引领、搭建成长平台及强化宣传阵地,为青年学生筑梦灿烂青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展望未来,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将继续秉承优良传统,不断创新发展,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更加扎实的步伐,为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养更多具有宏大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联系我们

    •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学西路235号     邮编:010021
    • 邮箱:jwc@imu.edu.cn
    • Copyright © 2015 内蒙古大学教务处 版权所有
    • 蒙ICP16002391号-1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