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审核评估 工作巡礼 正文
巡礼〡蒙古学学院:“聚焦一流,四轮驱动,追求卓越”蒙古学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

发布日期:2024-08-12浏览:

一、辉煌的历史,非凡的成就

蒙古学学院前身为1957年内蒙古大学建校时成立的蒙古语言文学系。1995年12月,为了推动蒙古学学科群建设,学校组合蒙古语言文学系、蒙古语文研究所、蒙古史研究所、内蒙古近现代史研究所及周边国家研究所等机构,成立蒙古学研究院。2000年更名为蒙古学学院,实行学院制管理。

蒙古学学院下设蒙古语言文学系、新闻出版学系、古典文献学系、蒙古历史学系、公共课教学部、蒙古语文研究所、蒙古文化研究所、蒙古史研究所、内蒙古近现代史研究所、蒙古史档案文献中心、蒙古高原历史地理与科技考古研究中心等11个教学科研机构,设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新闻学、编辑出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古典文献学、旅游管理、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等8个本科专业。1995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文学)专业成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同时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23年,该专业成为自治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现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新闻学、编辑出版学、历史学、旅游管理专业等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位点建设方面,蒙古学学院自1981年起陆续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新闻传播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

蒙古学学院现有教职工113名。专任教师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员1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名,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专家5名。自治区级教学名师3名,自治区级优秀研究生导师1名,自治区级教坛新秀1名,20多名教师在国际性学术团体或国家级学术团体中担任理事长或副理事长等职务。

二、优化课程体系,探索多元模式,追求卓越培养

蒙古学学院以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为指导,按照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已形成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专业基础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个性化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学科交叉与专业融合、社会参与与实践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多元培养模式,践行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蒙古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文学基地)专业作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实行配备优秀教师、配置优质教学资源、提供充足科研条件、实行全过程导师制度、优先保障硕士研究生推免等一系列举措、大力推进科教协同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文学基地)专业学生升研率在全校名列前茅,对本专业学术型人才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23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成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三、激发主动学习,促进科教融合,实行灵活考核

蒙古学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施“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不间断地把新知识、新科研成果吸纳到具体教学内容中,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实行讲授和讨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授课制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方面,力求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高度结合,注重科研成果的教学资源转化,不断向本科生开放科研资源,把最新科研成果及学科前沿知识融入到教学中。

教学形式方面,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逐步改变教师为主的简单讲授法,鼓励师生围绕课程内容,进行互动式教学,由学生承担课堂讲授的部分内容,分组讨论、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考试考核方面我院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使考试本身也成为最有效的学习过程。除开展课堂讨论外,要求学生结合课程内容撰写小论文和做读书笔记等灵活学习环节。建立了以素质考核为核心的考核制度,实行作业或论文成绩+讨论或合作性学习成绩(平时成绩)+期中考查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等详细考核制度。

四、强化实践教学,优化实验平台,提高动手能力

蒙古学学院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建立了与理论教学密切结合的实践教育体系,在培养方案中对标各专业的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保证了学生实践教学学分。蒙古学学院各专业班级的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比例如下所示。

蒙古学学院现有新闻摄影实验室、非线编辑室和播音演播室、蒙古语“云”编排实验室,已建成较完备的实践教学平台。此外与巴林左旗人民政府、新巴尔虎左旗人民政府、锡林郭勒盟公安局、新华社内蒙古自治区分社、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青少年杂志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内蒙古少儿出版社、“蓝骑士”文化传播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建立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校外实习实训提供了较充足的条件。

五、健全体系,创新模式,铸魂育人

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有机融合,着力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制定“三全育人”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十大育人体系的全面构建和有效运行。

延安革命纪念馆合照

学院有力推进内蒙古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网络育人专项重点课题“‘亮丽北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园传习季活动”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以北疆文化传习实践为载体,举办富有时代感、思想性、艺术性、文化性的红色文化传习、校园那达慕、非物质文化传习、传统艺术展演、文艺作品创作等系列活动,形成了校园文化创新案例及网络育人系列成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五育并举,有效发挥思政育人、文化育人在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作用。

六、广泛交流,深化合作,拓宽视野

蒙古学学院与蒙古国、日本、韩国、俄罗斯、英国、德国、匈牙利、芬兰、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与蒙古国国立大学、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奈良女子大学、日本中部大学、韩国首尔大学、韩国檀国大学、比利时法语鲁汶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英国剑桥大学、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国立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关系。

fe37fff906dffb931e21e80a429c0ef

七、健全机制,严格落实,保障质量

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加强对本科教学全过程的检查、监督,学院教务办配合学校教务处和督导室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组建了以学院领导干部、退休教师、班主任、教务办工作人员组成的质量保障队伍,确保本科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学院严格落实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教材管理制度、基层教学组织管理制度、本科生学业预警办法、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学生管理规定、外聘教师讲授本科生课程管理办法、领导干部听课制度、严肃课堂教学纪律办法、调停课制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条例、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本科教学过程管理的意见等学校有关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制度、规定与办法,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学院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生评估与反馈机制,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估。通过学生评教、学生代表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学生对课程和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评估与反馈机制有助于学院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他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八 、培育科研能力,造就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

我院学生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关注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2018级历史学专业本科生梅花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关于清代锡勒图库伦喇嘛旗的一个考察》;2019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乌日赛发表学术论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2019级本科生阿吉泰在校期间发表《运用AntConc软件分析处理文学作品》《通过信息化简要论述蒙古文信息化发展情况》等学术论文。2021年,该同学还参加了Tugs软件—Android版V1.0著作研发工作。2019级本科生谢明明参加“第五届全国民族典籍翻译学术研讨会”等12次学术研讨会,宣读《元代蒙汉合璧<孝经>及其翻译特点研究》等12篇论文。2020—2023年我院本科生获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11项、自治区级创新创业项目6项、校级创新创业项目90项,涉及475人,每年项目参与率为40%左右。

我院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种类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2021年,我院本科生阿格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作品类书法作品大赛三等奖;2021年,嘎力娃同学荣获全国第八届青年摄影大赛优秀奖;2023年,安戈莉同学荣获“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演讲)国赛铜奖;2023年,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名;2023—2024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大学男子校园组全国总决赛(CUFA)中,内蒙古大学男子校园组足球队夺得亚军,实现自治区高校足球队参加全国赛事新的历史性突破。本次大赛,我校共派出24名队员,其中18名为蒙古学学院学生。

学院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去向落实率为2021年76.81%、2022年69.40%、2023年88.30%。学院本科毕业生升学率为2021年32.25%、2022年26.33%、2023年28.37%,升学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蒙古学学院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过硬的教学质量和充满活力的育人环境。学院坚持以育人为本,注重创新人才培养,通过“聚焦一流、四轮驱动、追求卓越”的改革精神和多元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的成才可能。学院将不断优化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国际化办学进程,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联系我们

    •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学西路235号     邮编:010021
    • 邮箱:jwc@imu.edu.cn
    • Copyright © 2015 内蒙古大学教务处 版权所有
    • 蒙ICP16002391号-1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