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审核评估 工作巡礼 正文
巡礼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巡礼: 厚植语言文学基础,汇聚新闻传播力量,构建学术高地,迈向新的征程

发布日期:2024-09-13浏览: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前身汉语言文学系,是1957年建校之初最早设立的院系之一,有着良好的学术传统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张清常、肖雷南、梁东汉、鲁歌、温小钰等诸位先生都曾躬耕于此。1986年增设新闻学专业,2002年设立新闻学系。2008年,在汉语言文学系和新闻学系的基础上成立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一、学院概况

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系和新闻学系,设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播音与主持艺术等5个本科专业。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MJC)。

汉语言文学系现有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两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立于1957年,是由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高校支援建设的,专业起点高,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从事与汉语言文学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2006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2011年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5年获批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于2010年,2021年成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新闻学系设有新闻学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新闻学专业创办于1986年,2008年被评为自治区级品牌专业。2019年新闻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办于2013年,培养集理论知识和创作技能于一体、具备播音主持和语言传播核心素养,能够在媒体从事播音员、主持人、出镜记者及新媒体运营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近年来有多位学生在全国性主持艺术比赛中获奖。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20年开始招生。该专业建立了文科+理科、技术+艺术相融合的跨学科课程知识体系,打通校内外计算机、艺术等教学资源,能够满足行业对新媒体人才的需求。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2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5人,86%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现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自治区社科名家1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3个、“草原英才”6人,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自治区青年科技英才4人,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4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2人、教坛新秀3人,自治区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2个。“新闻采访与写作”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8门课程为自治区精品课或自治区一流课程,多门课程在中国大学“慕课”等学习平台上广受欢迎。2门课程获自治区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抓好抓实党的建设,促进党建与事业发展一融双高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聚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突出课程思政改革。成立以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相关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及时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工作。积极组织申报课程思政改革试点示范课,选派教师参加学校课程思政集中培训。获批校级课程思政改革试点示范课33门,学院获批内蒙古大学课程思政试点示范学院。同时,抓住课堂主阵地,落实校院领导干部带头讲形势政策课、辅导员上讲台制度,每年开展形势政策课、形势政策报告会20余次。

2.积极开展社会实践。与新华社、光明日报、大公报、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日报社等媒体及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乌审旗宣传部合作建立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开展“红色专题”实践活动和“改革开放四十年”专题报道活动。引导学生体察国情、区情、民情,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3.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做好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成立融媒体中心和网络思政工作室,依托学院官网、官微平台,讲好师生励志故事,提高网络育人成效。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实行讲座、活动审核备案制度,每年审核开展研究生论坛及各类学术讲座、活动30余场。

4.提高基层党建质量。学院党委每年召开一次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分解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清单。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落实《内蒙古大学党支部工作考核办法(试行)》,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促进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教师党支部书记全部具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把好党员发展关,定期开展党课学习和党日活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5.加强思政队伍建设。学院设有党委书记、副书记,团总支与学工办合署办公。建立学院领导联系班级制度。建成了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选派党性强、能力突出的优秀党员担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定期开展集体学习、主题培训。研究生党员担任本科生“导航”学长和“朋辈”班主任。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IMU剧影力”话剧活动,“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新生辩论会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巩固校园文化根基。

三、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现已形成从本科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是内蒙古自治区教学科研实力领先的人才培养基地,本硕博在校生1200人以上。学院不定期开办名家前沿讲座,每年超过10次,让学生开阔眼界,培养学术兴趣,本科生升研率始终在25%以上。

76952863a0af58de5e257b171bb168b

51e83a332e763f7c686a53ca15be42a

0316d7b4bf0a365b0770706c6ecffe6

学院在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方面成效显著。学生曾获得“丁玲文学奖”“华语青年作家奖”,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挑战杯、红色筑梦之旅、人文知识竞赛等国家级赛事中屡创佳绩,获得两次国家级铜奖。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与好评。

e8aac426f9345d7806a39be30918f11


9da3a0c46e9ab5cb7e49182ae9f76bd

8bab7e039b31b074280e53a25587671

四、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与评价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学院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方式改革,通过使用智慧树、雨课堂等教学平台,建立翻转课堂。目前,全院课程中有50%以上课堂借助网络教学资源,建立了互动式、开放式的课堂,实现了课程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严格课堂教学纪律,规范课堂教学管理。按照学校《关于加强课堂教学建设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人才培养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严格课堂教学纪律,加强课堂教学研究,规范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法制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牢固树立教师是课程教学质量和指导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责任人观念。学院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内蒙古大学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规程》,明确教师课堂教学纪律、教书育人的职责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调停课管理,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格把控教师聘用考核政治关。学院通过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大赛,鼓励教师参加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等措施,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效果。

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鼓励教师树立教学意识,将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创设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学习环境和机制。2023年,崔荣、李旺、云韬共同讲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数字课程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式上线出版,实现了我校文科学院数字课程出版零的突破,也标志着我校服务新时代数字教育与数字课程建设工作取得了新进展。2022年,许晋老师主持的课程《语言学概论》获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2021年,课程《品语言知生活》获首批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课程,微课《语言的力量》获共青团中央《青年的力量》精品慕课。2022年,马强老师主持建设的线上课程《网络传播与全媒体技术》得到中国大学MOOC平台首页推荐。

实行多样化、多环节的考核方法。改变期末闭卷笔试的一次性考核方法,将课程作业、小组讨论、合作性学习、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多次考核的成绩按比例综合计算,实现科学合理的多节点考核,通过实施这些措施,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学院广大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业务素质和执教能力,通过以赛促教的方式交流教学经验、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学院定期组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竞赛活动。在第十八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决赛上,我院教师雷雨、王潇雨获得二等奖,总成绩在文科组中位列第二名、第三名。

IMG_256


图片1

五、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地与学科前沿、专业技术相结合,跟上社会发展的最新状态。近年来,学院更新了部分先进的仪器设备,实验手段和仪器设备利用率不断提高,特别是新闻学专业,构建了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新闻传播实验中心实验用房1255.6平方米,拥有实验教学器材设备1440台件,设备总值1300多万元。实验中心下设10个实验室:新闻演播大厅、录音棚、虚拟演播室、图形设计实验室、新媒体创意工作坊、数字图像编辑实验室、融媒体实验室、形体训练室、新闻编辑与多媒体实验室、全媒体实验室和移动采编实验室。现有设备和场地基本满足学生实践教学和自主、创新学习的需求。目前新闻学实验课程已占35%—40%。同时学院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自治区各级媒体、互联网公司、内蒙古文联、内蒙古档案馆、出版社等单位联合建立了20余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新闻传播实验中心建设成为自治区试验示范中心;获批内蒙古教育厅“一专多能融媒体人才培养基地”,支持经费290万元。学生多次深入大型企业实地采访,发表了大量的实习实践作品。

59088872f6f9d289cdda6beefcb1ce0

教师也积极从事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2022年我院魏永贵老师团队的《一体三维的文学教育育人实践》与张丽萍老师团队的《一元贯通多维互嵌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两项成果荣获自治区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马骐副教授指导的“博闻骑观:乌兰牧骑文化数字保护先行者”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铜奖。

IMG_256

IMG_256

六、抓好课程思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学院积极参加课程思政建设,向全院教师说明课程思政的重要性,鼓励教师在各类专业课程建设中充分运用专业优势,将中华传统文化带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将爱国主义思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润物无声地传递到学生。为了更好实现这一目的,学院专门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布置课程思政工作,到2022年,学院共建设36门课程思政课,被学校树立为课程思政示范学院。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思政课程建设措施方面,首先,学院以“思政元素融入进专业培养方案”为着力点,从课程聚焦到专业,将育人理念融入到专业建设的整体规划。出台相关政策,在经费上支持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开展教学研讨,发表教研论文;在技术和设备方面支持教师录制微课和在线开放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在绩效津贴方面向积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师倾斜,给予工作量方面的合理认定。其次,学院着力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做好各门课程的知识传授、学术衔接和思政育人功能的递进联动,形成课程育人圈层效应。组织教学团队开展集体备课,完善教学大纲和课程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教学案例整理,建立教学案例库,提高课程的授课效果。再次,学院致力于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发挥两个课堂的协同育人作用。继续开展经典话剧展演、中华诗词诵读大赛、爱国主题征文竞赛、实践采访调查研究等活动,实现思政元素的挖掘从教室课堂到实践课堂的联动。

七、积极开展国际国内交流合作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2023年我院与佐治亚州州立大学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进行座谈,双方围绕“国际中文教育合作交流”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等内容进行了友好的交流。

学院与国内著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每年邀请一批知名专家来学院讲学、交流,指导年轻教师科研选题。

八、强化质量保障,提升培养质量

为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院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各项质量管理文件,加强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形成教研室内部集体备课、研讨及相互听课等制度;院党委与工会积极推进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竞赛在学院内部的选拔机制,定期组织学院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竞赛,提升教师队伍课堂教学效果。

以各专业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紧扣办学定位,构建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社会实践及能力培养为两翼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通过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写作能力,通过讨论课、合作性学习等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选择学院退休教授组成督导队伍,负责指导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督导各教学环节的实施并监督学校质量管理文件的落实。

严肃考风考纪,严格执行学校相关文件。每学期考试前召开三级考务会议,传达学校的相关文件精神。严格要求学生诚信考试,杜绝各类违纪现象。要求监考教师,模范遵守监考纪律。考前宣读考试纪律、查验证件、查收各类参考资料。考试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杜绝一切可能出现的作弊现象,严格考试纪律,保护学生权益。

专业课程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将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设计讨论课、合作性学习、课程作业、课堂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多个考核环节,实现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过程考核的各个环节,在教学大纲中有明确体现。

学院严把毕业出口关,重视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工作。遵守学校制定的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建立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规定指导教师职责,科学制定指导计划书,保证对毕业生毕业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学生完成答辩后,会有七个系列表格,形成对全过程的记录。

九、服务社会需求,育人成效显著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注重启发式提问,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小组讨论。合理设置培养目标、体现产出导向理念、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融入课程思政要求、强化实践教学等五大方面。形成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理念,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促进专业内涵建设,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根本,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结论。我院近三年毕业生中大多数毕业生对当前就业状况表示满意,学历层次越高的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相关程度越高,整体就业稳定性较强,职业期待吻合度较高。

2020届—2023届毕业生生源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毕业去向主要分为就业、升学和出国出境。近两年区内外就业盟市相比2020年较广。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行业有国有企业、其他企业、机关单位、高中及初等教育单位等。升学占比较大,升学院校均是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从就业情况、质量及职业发展情况来看,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适应内蒙古自治区对人才的需求,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反映出就业质量与专业培养目标达成效果较好,本科生在岗变化较低,整体就业稳定性较强。毕业生对母校教学工作的评价很高,体现出我院教学工作开展情况较好。我院致力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基于用人单位需求现状分析当前社会用人需求,并对未来毕业生就业形势进行预判,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满意度相对较高,我院毕业生就业态势良好。进入名校深造的,如201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张泽英升学至四川大学,2019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成易彬惠升学至武汉大学,202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俞诗雨升学至南开大学。就业进入重要部门或企业的,如201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阚峥进入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士官学校,2019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刘洁进入鄂尔多斯杭锦旗组织部,2020汉语言文学专业高雨欣就业于赤峰市烟草公司喀喇沁旗分公司,2020汉语国际教育邢玉任职于乌海市海勃湾区人民检察院。

联系我们

    •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学西路235号     邮编:010021
    • 邮箱:jwc@imu.edu.cn
    • Copyright © 2015 内蒙古大学教务处 版权所有
    • 蒙ICP16002391号-1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