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审核评估 工作巡礼 正文
巡礼〡科技处:聚焦特色谋一流科技创新助育人

发布日期:2024-09-13浏览:

 

学校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及考察内蒙古大学重要讲话精神,2019年以来,学校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国家和自治区战略需求,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结合“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工作实际,以“构建大平台、凝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为主要思路,深入开展有组织的科研,积极推进重大科研平台建设、谋划一流科研项目、产出一流科研成果、优化科研评价体系,学校的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学校贯彻落实科研育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积极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大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明显,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平台支撑

学校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聚焦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国家重要能源与战略资源基地和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不断加强重大科研平台建设,积极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繁殖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着力解决我国畜牧业优质牛羊种源受制于国际种业巨头的“卡脖子”问题。2019年以来,围绕生物育种、能源材料、生态治理、人工智能等领域,新增蒙古文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羊遗传评估中心、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内蒙古锡林郭勒站(草地)”、教育部稀土无机能源催化化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干细胞与动物遗传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草原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典型草原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生态大数据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8个国家和部委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助力国家和自治区“两个基地”和“两个屏障”建设。

聚焦自治区“科技兴蒙”战略和“科技突围”工程,重点打造了张涌院士、赵东元院士、金力院士3位院士领衔的“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院”“生物医学研究院”等3个科技创新高地,并获批自治区高等学校集成攻关大平台。其中“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位于和林格尔县,占地899亩)于2021年获批自治区立项建设,旨在搭建草原牲畜种质资源保护与培育平台,解决种源、种质等畜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目前基地一期工程主体进入试运行,自主培育的近400头生长速度和产肉率均提高15%-20%的“双肌肉牛”已经入场,基地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将于今年10月完工;能源材料化学科创中心、生物医学创新中心实验大楼将于今年年底正式启用。新增“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等自治区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2个,贺兰山复合生态系统等3个研究站获批为自治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智能交通载运装备工程研究中心被认定为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截至目前,学校理工科国家和部委级重大科研平台数量达到14个,自治区级科研平台数量增加至41个,为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了高水平科研平台支撑和科研创新训练条件保障。

五年来,学校持续强化科研平台运行与管理,加大条件保障投入,协调落实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建设运行经费。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教育部2023年度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牧草与特色作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优良家畜规模化繁育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通过教育部建设期评估,评估结果良好;蒙古文信息处理技术、牧草与特色作物生物技术等5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在科技厅组织的周期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占全区评优总数的27.78%。学校高水平科研平台将继续以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主动服务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种业振兴、“科技兴蒙”及科技“突围”等国家和自治区重大发展战略和行动。

二、持续强化有组织科研攻关,承担国家自治区重大任务能力明显增强,助力科研育人能力水平提升

学校聚焦国家和自治区重大需求,围绕生物育种、退化草原生态修复、“一湖两海”水生态治理、生物多样性、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智能交通、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整合优势资源,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关,不断提升学校承担重大任务的能力,为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019年以来,学校共获准自然科学项目1778项,包括纵向项目1448项、横向项目330项。其中,获批“基于深度学习的蒙汉语音翻译关键技术研究”和“高性能水系电池的构建及其多孔材料关键制备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抗逆抗病高产牛生物育种技术体系研发”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科技创新2030——重大专项课题和子课题30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87项(含海外优青项目1项、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3项),立项数连续5年保持在70项以上,申请项目质量稳步提升,位列我区首位;与历史同期相比,面上项目立项数增长64%,青年项目增长68%,总获批数增长32%。获批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科技成果转化、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科技兴蒙、揭榜挂帅和关键技术攻关计划项目(课题、子课题)215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50项,其他纵向项目264项。

2019—2023年获准科技项目经费8.2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经费2.76亿元,自治区财政经费4.75亿元,横向经费0.7亿元。到账科技项目经费7.8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经费2.49亿元,自治区财政经费4.50亿元,横向经费0.84亿元。其中2023年获准经费达3.02亿元,到账经费2.49亿元,较2022年分别增长118.8%和63.8%。2019—2023年获准经费和到账经费与历史同期相比,分别增长47.6%和60.8%。为本科创新训练项目、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学科竞赛和学生自主创新科研选题提供了有力支持和科研经费保障。

三、鼓励面向前沿交叉,高水平科研成果量质齐升,助力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

学校鼓励学科交叉融合,激励产出高水平、高质量、有创新价值、体现服务贡献和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成果。2019年以来,在家畜胚胎干细胞、高效电催化纳米材料、无线网络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以学校为第一完成单位发表学术论文合计6517篇,其中学界公认的高水平论文577篇,与历史同期相比,分别增长62.9%和5.1倍。其中,以第一单位2022年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1篇,2023年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和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Protocols》合计发表论文4篇,截止2024年7月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2篇,被《Nature Protocols》和《Nature Reviews Chemistry》接收待正式发表2篇,实现历史性突破。制定国家标准1项、地方标准1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40项、实用新型专利27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89项。有64项发明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科技成果分别以转让、许可等方式实现转化。

其中,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方面,2021级生物科学(基地)班本科生郭昭以共同第一作者完成的可促进伤口愈合的蛋白—蛋白水凝胶成果以“Thiolation-Based Protein–Protein Hydrogels for Improved Wound Healing”为题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IF:10.0)。

11

2019年以来以第一单位发表的Science和Nature子刊

在科技成果奖励方面,以第二单位合作完成的科技成果“北方农牧交错区风蚀退化农田地力培育关键技术与应用”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牵头完成的“奶牛种公牛培育与性别控制繁育关键技术创新应用”等2项成果获得教育部“202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二等奖,是我区年度唯一获得此奖项的高校,实现新突破。2019年以来,共荣获自治区科学技术奖30项,其中以牵头单位获科技奖23项,包括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其中,2023年以牵头单位获自治区自然科学奖特等奖1项,为自治区首个自然科学奖特等奖;一等奖1项,占2022年度全区自然科学一等奖授奖总数的50%;二等奖4项,约占全区自然科学二等奖授奖总数的1/4;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青年科技创新奖1项;另有与其他单位合作完成的4项成果获得科技进步奖,包括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2020年度“CCF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杰出奖1项,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2项。

2019年以来获得的国家、教育部和自治区科技奖励

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自治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度明显提高

学校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积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聚焦我国农牧业优质种源高度依赖进口、良种奶牛高效扩繁关键技术受限的“卡脖子”难题和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人工智能等领域关键技术问题,积极联合行业企业开展科技攻关,产出一批高水平成果,助力自治区高质量发展。

聚焦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选育的3个马铃薯新品种“内大1号”“内大2号”“内大3号”通过国家登记,牵头选育的两个优质牧草新品种“内苜1号紫花苜蓿”和“蒙油莎2号”通过自治区草品种审定委员审定;作为第一技术完成单位培育的“华蒙肉羊”新品种和合作培育的肉羊新品种“杜蒙羊”通过国家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针对牛羊种质创新和繁育“卡脖子”难题,研发了国际首款蒙古羊系绵羊繁殖力检测低密度SNP基因芯片,开展了体细胞克隆表观修饰重编程的动态调控机制研究,将克隆牛出生率从15%提升至65%,成果获2022年度内蒙古自然科学一等奖,切实增强我国农牧种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牵头研发的奶牛种公牛培育与性别控制繁育关键技术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5174个奶牛场推广应用,累计为企业增纯收益19.83亿元;联合优然牧业赛科星培育的291H023064和291H023026两头种公牛获国内在美国注册公牛的冠军和亚军;研发的奶垢残留快速检测试剂盒在蒙牛乳业挤奶设备和液奶生产车间示范应用,无腐蚀性含氯消毒剂配方实现成果转化,助力企业产生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为国家和自治区乳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马铃薯新品种“内大1号”“内大2号”“内大3号”通过国家登记

刘永斌研究员团队培育华蒙肉羊成年公羊(左)和母羊(右)

李光鹏研究员团队培育高产优质“双肌·肉牛”新品系

李喜和教授团队种用胚胎移植出生犊牛

聚焦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牵头承担了“高性能水系电池的构建及其多孔材料关键制备技术”和合作承担了“面向空间环境的纳米功能薄膜涂层设计、制备与应用”“面向下一代集成电路先进制程的纳米氧化铈抛光材料的研究”等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围绕水系电池新体系的开发、空间纳米功能薄膜材料的设计制造和应用、氧化铈磨料抛光工艺的卡点难点等问题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关,对新能源电池材料和空间涂层材料的迭代创新、解决我国在集成电路抛光方面的“卡脖子”问题和具有重要意义。

三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会现场

聚焦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积极参与自治区生态创新发展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草原退化诊断国家标准制定、国家《草原法》修订。牵头承担的自治区重大研发项目“一湖两海”综合治理项目,扎实推进内蒙古“一湖两海”水生态综合治理,提出中国北方退化河湖水生态修复、水资源调控和生态系统多功能维持方案与对策。关于草原生态保护与利用标准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沙地沙漠生态保护等方面的部分政策建议获自治区领导肯定性批示。为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岱海湖滨带控制实验

聚焦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和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研发了“北疆文化古籍资源库平台”“多语种人工智能云服务平台”“银河麒麟桌面操作系统(蒙古文版)”等平台和产品,并应用于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等83家单位和46所学校,助力企业累计获得直接经济效益达3460万元,公益公有云服务年均调用量超过9300万次。对民族语言文字智能信息化和边疆地区信息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对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中蒙两国文化旅游交流,推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意义。

北疆文化古籍资源库平台发布仪式

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开展精准帮扶,着力解决牧民和中小企业关于牛羊养殖的技术难题,提高牧民养殖收入。家畜现代生物育种团队获“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称号,团队负责人李光鹏教授被国家授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的“草原健康体检”项目入选教育部第四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获批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联盟“内蒙古达茂牛业科技小院”,现场教学指导牧民养殖技术。为助力自治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重要贡献。

学校青年科技工作者在达茂牛业科技小院开展工作

五、持续深化科研机制体制改革,着力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深入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依据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政策,对科研项目间接经费、结余经费、科技成果转化、科研平台管理、学术会议管理等制度进行了修订,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为进一步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激发学校科研人员创新潜能与活力,先后出台《内蒙古大学“包干制”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内蒙古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内蒙古大学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绩效支出发放细则》《内蒙古大学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内蒙古大学科学数据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办法及和构建相关配套政策,修订2023年版《内蒙古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办法》,牵头制定《内蒙古大学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细则(试行)》《内蒙古大学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管理细则(试行)》《内蒙古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办法(试行)》。

扎实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改革思维、钉钉子精神,动真碰硬,破立并举,制定了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相关工作方案及“负面清单”“工作清单”和“任务清单”,并全面梳理总结了《总体方案》实施三年以来的工作进展和改革成效。不断完善以成果质量和实际贡献为核心的科研评价体系,分学科制定高水平期刊目录和高水平学术会议目录,提高对标志性成果的评价权重,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完成人的激励,激发科研人员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的积极性,引导科研人员潜心科研,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六、持续加强学术组织建设,推进科学普及

学校修改《内蒙古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部分条款,完成第十届学术委员会换届工作。保障学术委员会在学术事务中有效发挥作用,不断加强学风建设,组织各种形式的学术道德和学风教育活动,规范、监督师生的学术行为,遏制学术腐败,净化学术空气。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思想,多年来,认真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周、科技活动周暨科普活动宣传周等活动,2019年以来,学校获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获批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3个,获批自治区科普示范基地1个。扎实推进“英才计划”实施,并于2023年进入正式实施高校,做好导师遴选和推荐工作,高质量完成中期及年度评估,开放校内优质资源,为“英才计划”实施提供支持和保障。

2023年“英才计划”中期评估工作会

今后工作中,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校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五大任务”和“科技突围工程”,扎实推进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强化有组织科研,深化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科研评价体系,持续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产出重大科研成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持续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增强服务自治区高质量发展和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新的力量。

联系我们

    •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学西路235号     邮编:010021
    • 邮箱:jwc@imu.edu.cn
    • Copyright © 2015 内蒙古大学教务处 版权所有
    • 蒙ICP16002391号-1

官方微信